第64章(第2/3頁)

待到年底,三藩戰況穩定,吳三桂前腳稱了帝,後頭秋天就死了,如今三藩反賊的領頭人是他的孫子吳世璠。

吳世璠到底年輕些,不比他祖父是個老狐狸,平三藩的阻力小了許多,如今朝廷的軍隊已經勝利在望,雖然還在僵持卻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此今年年節南邊回京的將領較往年也多了些許,也有向康熙回稟前線軍情的任務。

這一回回來的將領中正好有安嬪三人的娘家人,是康熙有意安排的。

京中倒不是沒有這三家的人,只是說得上話的當家人都去了南邊,康熙有意趁著先時鬧得那一場的余韻還沒過去,趕緊敲定此事,防止太皇太後看安嬪幾人在宮裏時間久了,再變了心思。

正月初六康熙召見了三人,這三人倒不是安嬪幾人的生父,只是三家的當家人,算起來都是她們的伯父。

“如今大清江山不穩,朕先時尋了高僧還有喇嘛算了一卦,說要皇室積德行善來抵消滿人入關時的殺孽。朕已經與太皇太後商量好了先將宮女放出宮的年紀改成二十二歲,減少太監進宮的人數,在各地建孤幼院還有旁的一些事就不和三位愛卿多言。”

說到這裏康熙頓了頓,其實這些事情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只是自己下了決定。這些都是平日裏他與烏希哈聊天時她說的一些事情,烏希哈可能說完自己就忘記了,但他都記在了心裏,每一項都深思熟慮過,像宮女太監這些就等著元宵後烏希哈接過宮務他好和她商量。

下面的三人聽著康熙說起這些和他們要回稟的軍情毫不相幹的東西,不由得心裏一跳。這些東西與他們雖不相幹,但他們三人可都有侄女在宮裏呢,皇上無緣無故說起後宮的事情肯定和後宮的嬪主子有關。

一時間不由得屏氣靜神,心中劃過諸多念頭。

“安嬪、敬嬪和端嬪進宮數年,孤零寂寥,朕有意將她們三人放歸回家,再覓良人,不叫好好的姑娘在宮裏頭過著沒盼頭的日子也算是行善積德了。”

三人心中驚懼,雖他們滿人不像南蠻子那樣守著貞節牌坊,但也萬萬沒有送進宮的姑娘被放還歸家的道理。如此一來豈不叫人揣測家裏的女孩時不時有什麽毛病,而且怎的就送了他們家的姑娘回家,莫不是對他們有了偏見?

“皇上萬萬不可啊,哪有宮妃歸家再嫁的道理,倘若嬪主子有錯您只管教訓,奴才絕無二話,還請皇上三思啊!”

看幾人就要磕頭請罪,康熙連忙擡手阻止。

“朕知道你們心中諸多顧忌,先聽朕說完。一來此事有先例,可記得皇考靜妃?二來三藩打了六年了,我八旗兒郎不知死了幾何,便是三藩百姓恐怕也是如此,民生凋敝,人丁便是一大難題,朝中正要鼓勵民間寡婦二嫁。但漢人多受理學影響,少有行二嫁之事,便是咱們滿人入關這幾十年也受此風氣影響。朕有意從皇室做出榜樣,選了安嬪三人放歸二嫁,好帶動民間男女婚事。三來朕與太皇太後憐憫她們三人,不願叫她們孤老宮中,人說二嫁從己,屆時由宮中出一份厚嫁妝,再來為表彰她們,朕有意封賞爵位,不至於連累三位愛卿族中姑娘。三位愛卿意下如何?”

三人心中苦笑,他們還能如何,皇上您如此顯見已是下定了決心。

“臣等已明白皇上心意,只是到底事關重大,還請皇上準許臣回去思量一二。”

康熙挑了挑眉,心中一定,知道此事已成了大半,只是他們還不死心。

“幾位愛卿不妨叫夫人進宮問問安嬪幾人的意思,到底這是她們的大事。”

三人抹著汗愁眉苦臉地除了乾清宮,心中沉沉,宮裏有自家姑娘不提萬一有了皇嗣是何等榮耀,就說後宮有自家嬪妃皇上也能常常想起自家,不至於被人吞了功勞,就連宮中消息都能比人快一步,如今這般還得回家細細思量。

再說今日一早安嬪幾人便被傳去了慈寧宮,只是也沒能見到太皇太後的面,被蘇麻姑姑引進了慈寧宮的偏殿,裏面候著的還有梁九功和芳姑姑。他們一個是太監裏的頭一個,一個是宮女嬤嬤的頭子,是康熙最重用的兩人。

安嬪三人心思不定,心裏飄過百般猜測。

“奴才見過安嬪娘娘、敬嬪娘娘、端嬪娘娘,娘娘萬安。”

三人心裏忐忑,但還是鎮定地叫起。

“不知太皇太後傳本宮幾人前來有何要事,怎的是公公和兩位姑姑在這兒。”

梁九功嘴巴發苦,皇上怎的把這差事交給了他,這可真是要老命了。

咬了咬牙,仍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樣,“回娘娘的話,今兒是皇上托了太皇太後,叫奴才和芳姑姑給娘娘們遞個話。”

說完也不停歇,直接開口,“皇上有意送三位娘娘出宮再嫁,為世人表率。三藩之戰打了許久朝中鼓勵寡婦再嫁,奈何受漢人貞節一說影響,須得皇室出面以作表率,皇上選中了三位娘娘,屆時欲以皇室貴女的身份送三位娘娘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