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3頁)

無論是男子或是女子,權勢、地位都是他們最好的保養品。

見識過世界寬廣的女子絕不會再願意成為男人的附庸,只需要一道缺口,她們就會拼盡全力去追逐獨立、自由與平等的光輝。

關於烏希哈的後一層希冀,康熙選擇暫時擱置。

他命人叫來刑部尚書,在大清律例中又添加了一條,溺女之罪不僅按照殺子孫條例治罪,還對家長、鄰居、保長實行連坐。

考慮到百姓多是聚族而居,官府的威信力遠遠遜於家族,恐怕新增的律例能起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康熙還命人叫來純親王,與他商討孤幼院能不能擔負起一筆開銷,一筆關於買斷女嬰的開銷。

剛出生的女嬰送到孤幼院可領三十文買斷親緣關系,一歲以上的健康女嬰可領一兩銀子。

年紀是為了保證女嬰盡可能喝母乳長到不需要喝奶的年紀,後面的健康是為了保證不會有那些喪良心的人故意虐待。

這般舉措與律例中的嚴峻條例相比,無疑更能讓百姓接受,也能夠最大程度保全那些本可能被溺死的女嬰的性命。當然,所有這樣做的人都會被孤幼院記錄在冊,實在家中貧困也就罷了,若非如此,恐怕要上“失信名單”的,官府總是有地方能制裁你的。

隆禧耷拉著眉頭,滿是無奈,“皇兄的想法雖好,恐怕對財政方面多少會有些壓力。皇兄未出宮不知此事,臣弟這兩日在外城選址修建孤幼院,漢人對女兒的態度與咱們滿人堪稱天壤之別,這還是皇城腳下,可見更偏遠些的地方,恐怕更為不堪。待到那時,恐怕女嬰只會一個個的送來。”

“……應該也只有前幾年會吃緊些,按你小皇嫂的意思,孤幼院的院長、管事挑的都是多少有一技傍身的人,她們會教授孤幼院的女孩子們一些謀生手段,男孩子也會跟著老太監學些活計,若是恰好院中的老太監沒什麽手藝,會撥出一筆錢財來請人教授一些易於謀生的手藝,等他們能自給自足,孤幼院也能少一分壓力。”

隆禧咬咬牙,坦然一笑,“皇兄既有此心,臣弟敢不隨行。何況情形也未必就有弟弟說的那麽糟糕,聽王妃說,二嫂和五嫂還有她一並辦了個賞花宴,目的就是向各家福晉籌款,還尋了小皇嫂賞面。”

“哦,是嗎?朕倒沒有聽說”,康熙笑了笑,“她一向見不得這些事,辦這個孤幼院也是她的主意。”

隆禧自然是順著康熙的話頭好一番稱贊烏希哈人美心善,是皇兄的解語花。

新增的大清律例在層層下達中遙遙傳到了四面八方,但很多人仍舊不以為意,倒是“買斷女嬰”的說法隨著各處孤幼院的建立引起了許多百姓的騷動。

有些生了女嬰卻不想要的人家也猶豫著先將孩子養在身邊,只盼著自家附近趕緊建那什麽孤幼院。

再說烏希哈,三位王妃進宮拜見的當日下午她就命人去搜集了資料,待寫好送到乾清宮已經是端午的前一天。

她在三位王妃進宮的第二天就去求見了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對淑妃依舊是看不上眼,只是皇帝喜歡,如今又掌著宮權,雖有心冷落她,倒也不好太過折了她的威信,只能捏著鼻子叫了她進來。

烏希哈自然看出了太皇太後對她的不待見,便也不多言惹她厭煩,幹脆利落地交代了自己的來意便垂手安靜地立在下方。

“嗯,這倒是件積福的好事兒,哀家年紀大了,聽不得這樣的慘事。算你有心,等初六那日,哀家會派人去裕親王府送一份心意,你退下吧。”

太皇太後擡了擡眼皮,看著淑妃一絲不苟地福身離開。

待人走了,又從嗓子裏發出了意味不明的“哼”聲。

蘇麻最是知道她,便開口打趣,“主子先是總覺得淑妃娘娘不是好人,今兒可怎麽了?”

太皇太後繃著臉看向蘇麻,又沒忍住露了一絲笑意。

“哀家看不慣她是為了皇帝,也是為了自己的心結。若不是如此,哀家也得誇她是個有本事的人。”

她嘆了口氣,“我這一輩子見的人也不少了,自覺稱得上一句閱人無數。人人誇贊的善人也是見過的,便是海蘭珠和董鄂氏,太宗皇帝和福臨也常常誇她們心底柔善。可是沒有哪一個如這個丫頭一樣,是正經八百去做的。從琪琪格把宮務交還給她我就盯著她了,做事雖稱不上雷厲風行、利落周全,卻是正經八百會體諒那些宮人難處的。你再看那孤幼院,她看不見的普通百姓、看不見的老太監、老嬤嬤,家裏情形不好的年輕宮女,她都想著法子給人安排了活路。漢人有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做的就很好。”

“你再看她今天說的,西魯特氏妯娌幾個要辦賞花宴給那孤幼院籌錢。人都說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她們幾個小輩再加上哀家和琪琪格,淑妃自個兒再喊上榮嬪幾個,明天大張旗鼓地往那宴會上一送,這天底下的官眷也好、富商也罷,但凡手裏有余力又想要名聲想上進的,都得搶著往那地方送錢。有那麽多人盯著,那孤幼院就能辦得下去。不管是她精心策劃還是時運如此,總之是個能耐丫頭,哀家年輕時不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