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歡迎回家(34)(第4/6頁)

陶尺輕笑點頭。老板娘看得明白啊。

他擺弄了一下相機,“那我拍了?”

“嗯,拍吧。”顧細語氣相當平靜,還和旁邊的鄧剛說話,“剛子,今天你切肉切小塊一點,昨天就太大了。”

靜靜沒說話的鄧剛收回對陶尺好奇的視線:“哦,好的,小嬸,我知道了。”

陶尺一心二用,一邊看顧細炒菜,一邊觀察廚房。

第一感覺是幹凈,真的很幹凈整潔,所有東西分門別類,像是列隊等待檢閱的士兵。

所有的餐具都是從消毒碗櫃裏拿出來,備菜的區域就算有水漬,也會在過後飛快弄幹凈。

他好奇問,“老板娘,你們廚房一直都是這麽……整潔?”其實他更想說嚴謹。

“我知道你說的意思,“顧細笑,“因為我們的老板,也就是我的丈夫,他有強迫症,不擺得整齊劃一,他不舒服。”

這個原因是陶尺沒想到的,他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有生活氣息的點。

“好了。”顧細將番茄炒蛋和蒜苔炒肉放在托盤上,“陶記者,你是要吃飯嗎?還是吃面?”

陶尺一大早起床,剛才點的其他早餐也消化得差不多,他順勢點頭:“我吃飯。”

蒜苔炒肉色澤鮮明誘人,番茄炒蛋汁水充盈,和米飯一拌,簡直了,炒肉的油水恰當地中和了番茄自帶的酸味,他根本停不下來,炫完了所有飯菜,

太飽了,他決定待會兒再吃病人餐。

陶尺走到顧細身邊,“那您現在有時間接受一下采訪嗎?”

顧細:“吃飽了?”

陶尺適時打了個飽嗝,不好意思笑著點頭。

“坐下說吧。”顧細體貼地當作什麽都沒看到,請人到桌邊坐下。

陶尺拿出錄音筆,朝對方點了一下頭,示意開始:“我聽說您這邊一開始是沒有艾糍的,是什麽樣的念頭讓你開始做艾糍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的員工從菜市場買回了新鮮的艾草,家人剛好想吃,就做了,沒想到顧客挺喜歡,所以幹脆做到現在。”

顧細趁機說出以後的安排:“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和遠道而來買艾糍的朋友說一下,等過了艾草最好的季節,我們就不做艾糍了,大家到時不用再過來。放心,我們會提前貼出告示。”

“為什麽?”陶尺好奇。

顧細並不想為了錢和名聲勉強做食物,“因為傳統點心吃的就是那份獨特的時令性,這樣才更有味道,這是一種對歷史、風俗的傳承,也是我們的老祖宗思想、智慧的結晶。

“艾草最鮮嫩的時候已經過去,我們需要帶著耐心,帶著對生活、對未來的期待,靜待來年的美味。”

陶尺很喜歡這種說法,聽顧細娓娓道來這背後的原因,他似乎也被她的言語感染,被帶進她說的情緒裏面,想起可能數百數千年前,有人采摘最好的艾草,做出艾糍,和家人和周圍的人一起分享大自然的饋贈。

“不過,這也給了我們一點靈感,”顧細笑道,“艾糍不做了,還可以做其他,等到了合適的傳統時令節日,我們會推出相應的傳統點心糕點。”

陶尺:“比如中秋節就是月餅?”

“對,你不覺得嗎?月餅什麽時候都可以做,但好像只有在中秋節吃才應景,才特別美味,我們在吃月餅,但又不只是吃月餅,我們是在享受和家人團圓的心情。”顧細感慨道。

陶尺連連點頭,無比認同。

顧細沒有掉書袋子,說的話很通俗易懂,就是和人聊天,可她的話,像是帶著落花的流水,有淡淡的花香,輕輕地流過他的心底,說到他心坎裏。

和她交談,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對方可以立即明白他的用意,並且明確地給出答復,還非常有可聽性,可讀性。

他繼續問:“剛才有熟客說,您店裏的白粥和饅頭都是成本價。”

“對,我們開餐館是為了生活,但在能力範圍之內,也可以讓別人生活輕松一點。”

“這件事其實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有許多人做得比我們更多。”顧細真心誠意謙虛道。

陶尺見對方目光真誠,似乎真的不想多說,於是換了個話題,指著墻上道:“我看到您墻上貼了海報,似乎和餐館沒什麽關系啊?”

說到這兒,顧細打了個廣告,笑眯眯道:“這個選-秀節目估計不少人也在我們G市的電視台看到,叫《閃亮新女聲》,還上過報紙和電視新聞,路邊的公交站牌也有海報,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所以就貼了上去。”

陶尺又指了指墻上的電視:“電視也放的是這個。”他剛才就發現了。

旁邊的顧客笑著插話:““老板娘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我們都看熟了。”

“哈哈,承蒙大家喜歡,跟著一起看。”顧細找章檀把前面幾期節目刻錄下來,在電視上播放DVD,因為顧細這個要求,章檀那邊打開新思路。也試著售賣DVD,銷售量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