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3/4頁)

不過他突然有些好奇,安王和他的那位大皇子兄長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會是什麽樣子。

那場面一定很精彩吧!

想到這裏,夏景曜轉頭吩咐道:“去告訴安王,就說他送來的飯菜很美味,我很喜歡。”

那名奴仆模樣打扮的人當即回道:“是。”

說完,他就彎腰退了下去。

夏景曜也隨即收回了視線,繼續翻看面前的賬冊。

只是或許是出於好奇,又或者是出於其他方面的原因,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旁邊的食盒上。

他手中動作一頓,最終還是沒忍住,橫起手中的毛筆,用筆頭挑開了食盒上的蓋子。

一股濃郁的香味瞬間撲鼻而來,連帶著他身體裏的餓感也被勾起來了。

夏景曜眉頭一挑:“看起來竟然還不錯。”

倘若就這麽倒了,似乎有些可惜了。

想到這裏,夏景曜將手中的毛筆摔回到了筆架上,拿過一旁的侍從適時遞過來的毛巾,擦了擦手,然後將食盒裏面的飯菜全都端了出來。

那道回鍋肉甫一入口,夏景曜的眼睛就半眯了起來。

他又嘗了一口酸菜魚,神情越發愉悅。

沒想到這位安王還有這麽一手好廚藝。

這兩道菜可謂是做到了他的心坎裏了。

這麽一想的話,他或許應該對安王多上點心了。

至少在他沒有吃厭安王做的菜之前,安王還不能死。

想到這裏,他又吩咐身邊的侍從道:“去,查一查安王身邊的人除了我派去的之外,都是誰派去的。”

那名侍從:“是。”

於是之後的幾天,鄆州衙門每天都有新鮮的飯食送過來。

夏景曜的心情也越發的好了。

但是有人比他更高興,那就是元熙帝。

看完鄆州送來的加急奏報,元熙帝當場連叫了三聲好。

“你們看看,你們看看——”

他將手中的奏折直接遞給了下方的一眾朝臣。

為首的內閣首輔當即接過那份奏折和其他人一起看了起來。

看到後面,他們不禁一愣:

“……為表彰四州糧商積極協助朝廷賑災,安王親書‘仁義之商’四字,刻成匾額十三幅,贈予其中十三家糧商。”

“四州糧商感於安王之德,隨後捐銀一百一十二萬三千兩,贈予鄆州以重修大堤。”

“正因為如此,此次安王治災鄆州,不僅沒有耗費國庫一枚銅板,反而有十三萬一千五百三十一兩銀子的結余。”

“安王以為,如此仁義之商,不可不褒獎,故請奏朝廷,賜予四州九十三糧商每家一個科考名額。”

元熙帝毫不猶豫道:“這件事情朕做主,準了。”

按大揚律,凡經商者,本人及其子孫三代不得科舉。

內閣首相等人怎麽可能會不知道四州糧商一開始爭先恐後運送糧食去鄆州的真正目的?

可是到了安王口中,卻成了四州糧商積極協助朝廷賑災——

商人重利,他們雖然厭惡,但是商人不偷不搶,至少比那些貪官汙吏要強。

如此一來,那些商人雖然沒賺到錢,卻賺到了名,他們哪裏還敢抱怨他們被安王擺了一道的事情。

最主要的是,有了那塊安王親書的匾額,他們在本地的名望肯定能上升一大截——至少某些喜歡去商人家打秋風的小官小吏肯定是不敢再去了。

安王給了他們臉面,他們自然也要把這份臉面捧實了,於是他們一口氣捐了一百多萬兩給朝廷。

而朝廷和安王付出的卻僅僅只是一副字和幾十個科舉名額。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賣官鬻爵的嫌疑——

但是安王承諾的僅僅只是幾十個科舉名額而已,連秀才身份都不是,所以這算哪門子的賣官鬻爵。

如此可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這位安王辦差還真是滴水不漏啊!

只可惜了,安王的身子骨太差了。

所以他們也沒有多想,當即笑著說道:“安王大才。”

“我這般年紀的時候,還在書院裏讀書呢,安王卻已經能夠為皇上為朝廷分憂了。”

……

聽到他們誇贊敖銳澤的話,元熙帝也不禁與有榮焉。

但他的高興之處可遠不止這些:“不僅如此,安王的身體也大好了。”

聽見這話,不少重臣的眉頭都動了一下,但是他們面上並不顯就是了:“恭喜陛下,賀喜安王。”

“哈哈哈哈。”

元熙帝高興不已。

畢竟安王之所以從小就身體不好,甚至還被太醫斷言活不過二十五歲,都是因為受到了他的牽連。

現在安王大好了,他能不高興嗎?

“郁贊,擬旨,宣安王歸京——”

一旁的太監總管郁贊當即躬身回道:“是。”

而後像是想到了什麽,元熙帝轉頭看向了一旁同樣紅光滿面的大皇子:“老大,到時候你親自率領一眾皇子公主去城外迎接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