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陽春三月,平川境內處處一派忙碌的景象。

數千災民的加入極大地補充了平川人口的不足。這些百姓和當初加入平川的外地人一樣,被安置在了城外的村落。

如今, 平川周圍聚集起了六大村落——

稻田村,村中百姓沿河聚居, 他們除了擁有自己的田地, 還協助屯田兵們打理著萬畝稻田。占城稻經過和本地野生稻種的雜交,徹底在平川紮下了根,今年秋天楚溪客就可以敞開肚皮吃蒸米飯了!

草棉村,這是距離平川城最近的村落, 村中住的除了屯田兵的家眷,還有很多棉紡廠的員工。家中的大人們種棉花、紡棉線, 孩童們便從小樹立起將來成為山水衣設計師或者高級染匠的決心。

硯台村,距離平川城最遠, 人數還很少,可以說是切切實實的“小山村”。然而, 這個隱藏在山坳裏的小村莊住的卻是經驗豐富的采石工和雕刻匠人,每一位都享受著官府發放的“人才津貼”。

石炭村, 同樣坐落於賀蘭山下,村中百姓以煤炭開采和加工為生, 看似灰頭土臉, 實際富得流油。歸根到底是因為楚溪客從不壓榨礦工,還定了“勞有所得,多勞多得”的規矩,讓每一個辛勤勞作的百姓都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除此之外, 便是東西鹽湖村了。

東鹽湖村緊鄰吉蘭泰鹽湖, 西鹽湖村則在花馬池鹽湖附近, 基於鹽湖的特殊性,村中沒有普通百姓,全部都是賀蘭康信得過的部下、退伍或傷殘的兵士以及他們的家眷。

從村名就可以看出,平川城如今的支柱產業都有哪些——占城稻、草棉、賀蘭硯、煤炭和精鹽,被外界譽為“平川五寶”。

楚溪客聽了還挺不樂意。

“平川城的寶貝哪裏只有這些?大豆油、幹脆面、北瓜、麻山藥,還有麻辣兔頭、平川烤羊肉不都是嗎?”

此刻,楚溪客正站在城樓上,嘰嘰咕咕地向他的王妃抱怨。

鐘離東曦抿著笑意,溫聲調侃:“嗯,都是寶貝……吃食。”

楚溪客斜著眼睛看了他一眼,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說好了要為他的王妃打下一片江山,不知不覺,這片“江山”竟大部分都被吃食占據了。

暮鼓敲響,學堂放課,工廠下班,農人歸家。

這一時刻,平川街頭最引人注目的風景便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學子們了。

首先是學堂的幼童,每個人都穿著校服,背著書包,戴著小黃帽,在助教的帶領下排成整整齊齊的兩列,嫩嫩的小嗓門大聲唱著校歌,一路歸家。

最令外鄉人驚嘆的還不是孩童們的校服和校歌,而是這些孩子中竟有大半是女子!

八九歲的小女娃放在尋常人家都是可以幫著家裏做家務、帶弟妹的年紀了,再年長些則要談婚論嫁,更不好輕易拋頭露面。

“平川城的百姓竟允許她們進學堂讀書?”一位南邊來的客商驚奇發問。

旁邊有個賣麻辣兔頭的攤子,攤主一邊鹵兔頭一邊笑呵呵地回應:“我們平川的小娘子不僅可以讀書,還能當官呢!”

客商倒吸一口涼氣。

看到對方眼中的敬佩之色,兔頭攤主禁不住現出幾分驕傲。

實際上,平川城最初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遠不像如今看起來這麽順利。

不光女童,就連很多男娃,家長們都不願送進學堂讀書,而是讓他們去搬磚、挖煤、摘棉花,能多賺一文就賺一文。

最後,還是楚溪客想了一個“連環計”。

首先,他讓楚記食品廠、平川棉紡廠以及三關口商業街等貼出一份聯合招工啟示,明明白白地寫明各個職位的要求和待遇。

百姓們驚奇地發現,“管事”的工錢居然不是按月算,也不是按日算,而是按時辰!一位普通管事一個時辰的工錢就抵得上普通工人一整天了,更別說對技術要求更高的設計師、雕刻師等。

就在眾人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家孩子也能做到“管事”的位子時,緊接著便發現——成為“管事”有學歷要求!

當然,結合這個時代的情況,楚溪客對此做出了特別說明:這裏的“學歷”不僅是學習四書五經,也包括相關技能和經驗的考核。

可是,要想獲得“學歷”,少說要學三年,多了則是九年,倘若把這九年的時間用來賺錢,就算成不了管事也能賺很多了。

送娃娃去上學,真的劃算嗎?

就在百姓們猶疑不定的時候,楚溪客又發布了第二項“勸學政策”——

家中有一個孩童上學的,每旬有一百文“筆墨補助”,家中有兩個孩童上學的,則增加到每旬一百五十文,以此類推。

蚊子再小,那也是白得的呀!

緊接著,楚溪客又說了,每個學生都能辦一張“學生卡”,拿著學生卡在官辦的店鋪消費一律折上折。比如,一條棉被原價是一貫錢,平川戶籍按照半價買,再疊加學生卡的話那就是半價基礎上再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