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馬拉火車,聽起來有點搞笑,仔細琢磨一下並非不可行。

首先, 平川如今有了煤炭和高溫窯,早就有條件煉制出鐵軌和輪軸所需的錳鋼和灰鑄鐵。

其次, 就像楚溪客說的, 平川如今有錢又有人,數十萬屯田兵哪怕一人鋪一米,那也是幾十萬米,從平川通往西域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

而且, 楚溪客對鐵軌的要求不高,能夠撐得起一噸重的貨箱, 挽用馬跑在上面別輕易翻車就夠了。

關於鐵軌的知識點,楚溪客雖然一知半解, 但他身邊都是聰明人呀,他把自己知道的三言兩語一說, 自然有姜紓和鐘離東曦去找人合計。

很快,工部就定出一套連楚溪客都覺得驚嘆的方案。

首先是道床的鋪設, 和現代鐵軌差不多,先確定好路基和坡度起伏, 再埋設中心樁、水平樁和骨架。

然後是鋪設道碴和枕木, 上下鋪兩層,最大限度地固定住鐵軌,使其在反復碾壓、雨雪侵蝕之下不至於變形、斷裂。

路線的選擇也十分巧妙,很好地避開了河流和沙漠, 可以一路順順當當地通往玉門關。

最讓楚溪客贊嘆的還是工部關於馬行道的設計。

因為是馬拉, 而不是車頭帶動, 所以需要留出跑馬的通道。工部提出,可以在路旁種上耐寒耐幹旱的牧草作為馬行道。一來,牧草的根系可以起到固定泥土的作用;二來也能用作挽馬的草料。

楚溪客毫不猶豫地批了個大大的“準”字。

接下來,就是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了。

楚溪客首先鋪設的是從平川到玉門關這段路,中途經過的涼州、甘州、肅州早就成了平川的小弟,賀蘭康隨隨便便寫個小紙條,各地駐軍就會上趕著好好配合。

當然了,賀蘭康也從來不會虧待他們就對了,每次平川吃肉,再不濟都有他們的一口湯喝。

別說,有錢有人就是好辦事。

沿途各駐軍與村鎮可謂是全民出動,你挖一鐵鍁土,我刨兩根枕木,哪怕在現代都要修上一年半載的鐵路,平川城個把月就鋪好了。

當然,這也跟工部精簡了許多復雜的工序有關。

不管怎麽說,平川有鐵軌了!

平川專列,始發三關口,終點是玉門關外的沙州。

原本沒打算修到沙州,但沙州刺史聽說後,哭哭啼啼地給楚溪客發來三張小紙條,真情實感地表達對平川王殿下的仰慕之情。

殊不知,這些小紙條根本沒送到楚溪客手裏就被鐘離東曦截獲了。

為了徹底掐斷第四張小紙條的出現,王妃殿下大筆一揮,把終點往外延伸了二百裏,剛好設在了敦煌。

無數商人聞風而動,一股腦湧入原本貧瘠的敦煌買房置地,開客棧,做生意,好不熱鬧。

沙州刺史樂顛了,果然沒再給楚溪客遞小紙條,轉而送了鐘離東曦一車土特產。

鐘離東曦滿意地笑笑,不緊不慢地在沙州刺史名字下面畫了一個代表“不足為懼”的小叉叉。

楚溪客從始至終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

九月初九,重陽節,是個登高望遠的好日子,也是平川專列首次發車的重要時刻。

三關口車站,迎門的地方是一個水泥鋪設的大廣場,廣場周遭建了一圈集裝箱似的大庫房,專門用來存放貨物。

穿過廣場,就是站台了。

站台上搭著頗有平川特色的涼亭和小紅房,房子裏沒有隔間,而是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超市”,超市裏賣的是平川城的各種土特產。

放在往日,百姓們一定會忍不住進去看看,然而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鐵軌上的“火車”吸引住了。

所有人都踩著台階,伸長脖子,努力去看。

首先看到的一串首尾相連的車廂,造型和現代的火車類似,但更有設計感。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無處不在的貓咪元素。

車身上畫著威風凜凜的虎斑貓,不是卡通版的,就是照著二桑的樣子一比一畫成的;每一節車廂上還豎著桑桑模樣的小旗子,這個就是可愛版的了。

就連車頭的造型都是桑桑的臉,圓嘟嘟一個,兩個小臉蛋剛好是左右兩個駕駛位,圓圓的眼睛是車窗,就連相連的韁繩看起來都像貓貓的胡須,當真是半點都不違和!

百姓們原本抱著敬畏的心態看著這輛“大家夥”,等到轉到正面,心情頓時不一樣了。

“是小貓神保佑呢!”

大夥紛紛笑起來。

相比之下,拉車的挽馬看起來就相當威武了。

所謂挽馬,並非單一的品種,而是用來拉犁耕地、拖貨運輸的馬匹的統稱。

趕巧了,去年這個時候賀蘭康在吉蘭泰鹽湖附近救了一個迷路的野馬群,群中的馬匹個個高大健壯,皮毛黝黑,帥氣逼人!

尤其是帶隊的小馬王,肩峰幾乎要超過楚溪客的頭了,四肢又粗又壯,馬蹄幾乎有楚溪客的腳那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