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4頁)

“杜衡,有些日子不見你了!”

聽到幹員來報說能瞧見上頭來的隊伍了,杜衡忙從鄉裏出去等在官道上,騎著馬的人前來,老遠就同他招呼了一聲。

說話的正是知府齊開勝。

杜衡也不是頭一日與齊開勝打交道,倒是曉得他為人不錯,做官這些年也從不曾有過為難,不過此番熱絡還是頭一回。

“大人舟車勞頓了,還望不要怪罪,縣裏還在整路顛簸難行。”

“修道平路乃好事一樁,本官與翰林大人是聽聞縣裏在種植胡麻與棉花,這才特地棄馬車而改騎馬,以便於觀覽農桑之樂。”

杜衡連忙又同此次的監考翰林大人行了個禮。

“不必多禮。”

此次監考的翰林杜衡甚是眼生,先前是一面不曾見過的,不過杜衡覺得人倒很是和善。

他原預備著帶上司先回縣衙休整,倒是不想考課官直接就讓他領著在縣裏逛逛。

所謂的逛並非純粹閑走,實則便是對各項做考察。

這兩年齊開勝雖不曾下縣到秋陽來,但是每年的縣考課他都能聽到杜衡在地方上的作為,心中是越來越賞識。

此次前來縣裏考課,實打實的見著縣城的變化,他更是欣慰。

巡看間,倒是沒等杜衡多嘴,齊開勝邊樂呵呵的指著哪些建設、土地是杜衡來了之後才搞的。

翰林大人頭回來縣裏,自是不曉得先前秋陽縣的光景,不如齊開勝對變化的深刻,但翻看了卷宗一一比對,又查了杜衡正任這兩年的田產、賦稅後,倒是頗為滿意。

“去年六爺下巡屯兵駐地歸京,同陛下斥了不少地方官員在任不作為,少有褒獎兩個地方官,秋陽縣倒是被六爺誇了一嘴,今來考課,正如王爺所言啊。”

正事辦完,王翰林也同齊開勝閑說了幾句。

“齊知府慧眼如炬、知人善任,地方上治理的好,想必是期滿就要回京了,屆時定然要常來府上吃茶才是。”

齊開勝笑呵呵道:“借王大人吉言了,他時若能回京任職,怎有不上門拜訪的道理。”

兩人說笑了幾句,這王翰林上了些年紀,趕路又巡縣考課身子已很是疲乏了,齊開勝也沒多做打擾,勸人歇息後就退了出去。

“杜衡,王翰林休息了。”

齊開勝出來就見著從廊子裏引著下人要去送茶水的杜衡,招了招手,把人喚了過來。

杜衡連忙跟了上去。

“這幾年在縣上你事情辦的很好。”

閉上門,齊開勝便沒有再吝嗇對杜衡的誇贊。

杜衡聽這話便曉得此次考課穩妥了,這幾年在縣裏沒少辦事,倘若是無冤無仇的,論誰來也說不出他的一句不好,為此他確實是不虛考課的。

但年輕人不可驕傲自滿,杜衡依舊畢恭畢敬道:“倘若沒有大人鼎力支持,領導有方,下官也是事事行難。”

齊開勝笑了笑:“你不必自謙,這幾年你的作為本官看得到,著實於讓本官刮目相看了。進士者常見而有治理才能者不常見,你年輕又有才能,他日前途不可限量。”

“把秋陽縣這攤子梳理好,對你只會有利而無害。”

“下官謹遵大人教誨。”

齊開勝擺手示意他不必虛禮,又道:“六爺下巡之時對你頗為賞識,倘若他日進京續職,你也能有所依傍。”

杜衡道:“進京任職乃為官者之期盼,下官自知才能有限,只怕是辜負大人所望。”

“本官知你為難,自來仕途重出身,你是舉人功名任職,前朝之時舉子多任不得甚麽大官兒,頂破天了做個州府同知通判,可那是前朝了。”

齊開勝道:“前朝何其重視科考,讀書人遍地開花,舉子確實算不得甚麽好的出身。可而今陛下重塑了科舉,比之光會做花花文章的,更為看重務實能力之士,你切不可妄自菲薄。”

話畢,齊開勝壓低了聲音:“聞陛下有出京南巡的打算,雖不曾著手落實,倘若一旦南巡,那便是不少人的機遇。”

他沒說的太通透細致,點到即止,畢竟皇帝出京這等大事不可隨意外傳,稍有不慎便可引來殺身之禍。

“杜衡,你是聰明人,當是明白本官所言何意。”

杜衡聞此一言,心中也是咯噔一下。

若非是有心提拔,他也斷不可能從齊開勝這裏得到這般消息。

他曉得齊開勝的任期將滿,想必是不會再繼續做這錦團府的知府了,想來憑借人脈於這些年的政績是有信心可以往上頭走了。

此番調任前,提拔一二他看重的,來時宦海浮沉,還有的是能碰上的機會。

杜衡既是感慨於齊開勝長遠的目光,又感恩他的賞識,不由得深深做了個禮。

“此次見了齊大人,不知再見又是何時咯。”

送考課的官員出城後,杜衡看著漸行漸遠的車馬,不由得也生出了一絲惆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