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學習實踐

秦德威的自辯奏疏被送進宮裏後,朝堂暫時又恢復了平靜,大臣們都想先看看嘉靖皇帝的反應。

內閣並不願搭理秦德威,直接把兩本自辯疏都呈給皇帝了,一切交由聖裁。

嘉靖皇帝到了夜深人靜的半夜三更時,才開始看奏疏,最近開始了這樣的作息節奏,而這時候在旁邊侍候的是大伴黃錦。

看完秦德威第一份自辯後,嘉靖皇帝直接批道:“朝廷以爵位酬功,本不欲虛置,待嫡子成年之後,可再轉襲。”

按照制度,讓兒子襲爵有兩個前提,第一是武勛本人必須年滿六十;第二,兒子必須成年,也就是年滿十六歲。

秦德威兩個條件都不滿足,嘉靖皇帝不能完全照顧和縱容,又不能完全不照顧。

所以就定了個嫡子成年之規矩,兩個條件裏只需滿足後一條即可。

又看完第二份自辯奏疏,嘉靖皇帝便嘆道:“朝廷可用之人何其少也。”

這句話沒頭沒尾的,乍然聽到讓人難以理解,朝廷裏不說人才薈萃吧,但怎麽也不至於到無人可用的地步。

但默不作聲的黃太監腦中轉了幾轉後,才稍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前些年,皇帝起居一直比較正常,接觸面很廣,時常能選拔出比較順眼的大臣,到了需要用人時,就可以直接補位。

而最近這一兩年,皇帝潛心修仙,雖然閱覽奏疏沒落下,但直接接觸的大臣很少,來來回回就是夏言、嚴嵩、秦德威等那幾個。

所以在當今需要增補大學士時,皇帝發現,沒有候補的寵臣可用了,所以才會生出“可用之人”太少的感慨。

在原本歷史上,嘉靖朝前期首輔更換十分頻繁,而在中後期,嚴嵩一個人就幹了將近二十年首輔,未嘗沒有“選擇面太窄”的原因。

正在黃錦暗自揣摩的時候,嘉靖皇帝突然擡起頭,對黃錦說:“明日你去翰林院,讓詞臣們撰青詞,宮門落鎖之前帶回來。”

到了次日清晨,黃太監就奉旨去了翰林院,頓時讓整個翰林院雞飛狗跳起來。

嘉靖皇帝自從移居西苑後,不上朝,不開經筵,少見大臣,對一般的官員而言,可能還沒那麽大影響,該幹什麽還是幹什麽。

但翰林院就“深受其害”了,翰林的性質本就是文學侍從,與其他官員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接觸皇帝機會多。

如果一年到頭接觸不到皇帝,那翰林還有什麽威望和上升渠道可言?

所以嘉靖皇帝突然派了親信太監來到翰林院,並搜集青詞,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差不多。

稍微聰明點的人也能猜到幾分皇帝的心思,但眾人對此也是態度各異。

想想秦府門客歸有光對寫青詞的態度,大概也能明白大部分翰林的心情了。

黃太監一直在翰林院呆到了午後,然後帶著數十份青詞回到宮裏。

在仁壽宮外的迎和門,黃太監遇到了錦衣衛指揮陸炳,兩人一個是皇帝自幼的大伴,一個是皇帝的奶兄弟,自然親近。

打完招呼後,黃錦笑道:“聽聞陸大人此去大同,收獲頗豐。”

這次從大同回來的人裏,除了秦德威就是陸炳收獲最大了。

押著武定侯郭勛、原大同巡撫史道、原大同總兵王升這樣的超豪華犯官陣容回京受審,陸炳這個關系戶在錦衣衛裏算是“一戰成名”。

至少在現有的錦衣衛官裏,除了經歷過當年左順門事件的老人,沒誰這麽勇猛過。

雖然朝臣心知肚明怎麽回事,其實都是秦督師為了避“專擅”之嫌,所以借著陸炳之手進行的大清洗。

但在表面上,這些犯官還是陸炳押回來的,功勞也得認,別人都得給皇帝奶兄弟面子。

感覺自己在錦衣衛裏的威望急劇增加,陸炳正春風得意,聽到黃太監的話,也笑著回應道:“收獲委實良多,但真正收獲不在於幾個犯官,而是在心裏。”

他在大同親眼看著秦德威如何爭權奪利,如何鏟除異己,如何結黨營私,他發自內心的感到學到了不少。

黃錦聞言產生了小小的訝異,從剛才這句話來看,陸炳可能真有長進了,前途更進一步看好。

於是黃太監產生了進一步賣好的念頭,主動開口道:“你來西苑有何要事?可曾需要我幫助?”

陸炳想了想後,答道:“特為武定侯郭勛而來,欲向陛下請旨。”

被陸指揮“押解”回來的三名犯官裏,巡撫史道、總兵王升都屬於罪證確鑿的,制造“天日昭昭”冤案的最大主犯。所以罪責完全沒有爭議,就等著刑部走完審判流程,論罪後明正典刑。

但武定侯郭勛就比較特殊了,嚴格來說郭勛的罪證並不充足。

而且郭勛本身就是奉旨前往大同捉拿秦德威的,不能因為他企圖對秦德威動手就判他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