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民以食為天(第3/4頁)

我們要搞集中的大規模農業,大型機械化作業和工業化生產的確是最適合的路徑,從規劃上要給這條路徑留出足夠的空間,但不能是這種搞法!

現在這份綱要中,計劃擬定得還挺詳細,統計了全國境內現有的、可大規模開發種植的土地面積,需要多少拖拉機、收割機、抽水機、化肥、農藥、種子……都列出了清單。

可是我想問一句,這套方案究竟是為幾裏國人民服務,還是在為國際上的過剩資本和過剩產能服務?

這張清單上的東西,絕大部分我們自己都沒有,要麽依靠直接援助,要麽依靠貸款進口。我先不說將整個國家的信用資源都砸在這上面,能不能將這些東西都搞來,就算搞來了,又會是什麽後果?

我們有這麽多大型農用機械的操作人員嗎?有人說可以邊幹邊培訓,恐怕是過於樂觀了。就算操作人員能培訓,維修維護人員呢?而且我們連維護技術以及零配件供應能力都沒有。

還有人說可以引進援助人員,就像北洛河大橋和洛福根水電站那樣,也引入農業援建項目。但是我們能上這麽多項目嗎,全國的主要農業生產都能這麽幹嗎?

錢是人家借的,操作員是人家派的,設備和物資也都是人家賣給你的,生產維護服務也是人家提供的……請問我們幹了什麽,難道僅僅是在國土上劃出一片可開墾的荒地嗎?

憑這種不勞而獲的計劃,就能解決幾裏國的民生保障和農業發展問題嗎?諸位自己想一想,這現實嗎?

很多人可能還不明白,假如能夠爭取到這些援助,不論多少,明明有便宜可占,我們為什麽不要也不能去占?

這其實就是不少國際援助組織,給貧困落後國家的糧食計劃援助方案,曾經也給過幾裏國。在座的梁子明委員還參與過這類項目,我們見到的成效又怎樣?

有人認為這種方案之所以不夠成功,是因為援助得還不夠,或者援助的附加條件太苛刻。是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不僅是這種原因。

如果說現在有什麽區別,那就是我們把求助的對象又換成了東國,想進行國家層面的合作。

我這裏有一組數據,是世界主糧總產量和世界總人口的……很顯然,全球的糧食產量完全可以滿足全球人口的需要,所以糧食只是局部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問題。

不論這個世界的糧食總產量再多,有很多國家還是經常發生饑荒。所以我們的農業發展目標,首先是建立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基礎上,而不是參與國際生產競爭。

就算上述方案一切順利,我們可以算一算,最終會得到什麽?開墾出了劃定的農田,進口了各種設備和物資,生產出了足夠的糧食,但是卻留下了沉重的債務。

那是我們根本還不起的債務,哪怕是無息援助貸款,這麽幹我們都還不起。

我們可以拿糧食出口還債嗎?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的糧食,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嗎?扣除債務利息,物資和設備的采購維護、人員的聘用等生產成本,經濟上完全就是虧損的。

出口糧食還債,我們自身的民生還要不要保障了?但是不以虧損的方式出口糧食,我們有能力從其他方面進行這麽大規模的農業補貼嗎?債務危機是必然的。

有人意識到計劃的漏洞了,想盡量找補,說要爭取免費的無條件援助。你們還要不要臉?就算這種白日夢暫時做成了,那麽援助合作方又會怎麽看待我們這種貪得無厭的國家?

一旦進入這種模式,就會持續依賴這種模式,設備總會壞的,化肥、農藥每年都要購買新的,我們自己永遠都有負擔不了生產成本,永遠都發展不起來。

假如是善意的合作方,會覺得對我們的援助投入能看見希望嗎?只會覺得我們是爛泥扶不上墻!

假如換成惡意的合作方,那就更不用說了,什麽能抵債的東西都不會給我們留下,只會重復幾裏國曾經的崩潰。

未來的債務問題有什麽解決方案?假如毀約賴賬的話,我們剛剛恢復的一點國家信用也會消耗殆盡,自絕合作發展之路。

‘憑本事借來的錢,憑什麽要還?’這裏的很多人有這種病態的想法,它可能還定留在潛意識裏。可這真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他人善良、信任或另有企圖。

我們要治好這種病態,否則我們建立就是不是新幾裏國,在做決策時就決不能帶著這種潛意識,否則絕不是造福這個國家與人民,會失道寡助。

假如想償還,就只能出售資產,我們也只有那些農莊和種植園,好不容易攢下的一些國有資產,也會被國際過剩資本控制。

真到了那個地步,別說糧食安全了,就連糧食生產本身都會失去控制,人家想生產什麽就生產什麽、想賣給誰就賣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