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好市民石先生(第3/4頁)

這裏也是一片校園,占地面積一千多畝的樣子,大門前掛著“蕪城技術職業學校”的牌子。華真行眯起眼睛道:“牛以平師兄整理的材料中,我見過這所學校。”

華真行以前從未來過蕪城,他也不可能憑空拍腦門就想出教育合作方案,而是通過渠道拿到了東國各地高等教育機構的資料,再組織人員進行了專門分析。

牛以平幫了很大的忙,最後確定淝水工業大學蕪城分校是最佳的合作對象。

但東國實在太大、教育機構實在太多,牛以平幫忙搜集的材料也不可能全部涵蓋。淝工大分校是蕪城有史以來第一座大學,在此之前這裏只有一所專科院校。

這所院校的前身是蕪城師範。而蕪城師範和蕪城中學的前身,都是創立於1906年的蕪城府中學堂,它比春華大學的歷史還要悠久。

簡直無法想象,這樣一座小城中,居然有一座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專科院校。但凡它換個地方,比如在平京或尚海,恐怕早就發展成東國知名的頂尖學府了。

蕪城中學堂創立於1906年,更名為蕪城師範是1914年,而到了2002年,蕪城師範又與蕪城教育學院、蕪城電大,蕪城技工學校合並為蕪城職業技術學院。

這是一所三年制的大專學院,目前有教育與管理、建築與園林、機電與汽車、醫療護理等專業,不算在職成人教育部分,全日制在校生九千余人,每年畢業生達到三千余人。

梅野石以一道神念介紹了這所學校,又問了一個很特別的問題:“小華,我聽說你搞了一個農墾區,現在又成立了歡想特邦。那個歡想特邦,幾乎都是東國裔華族人口?”

華真行點頭道:“是的,我把幾裏國北部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都買下來了,如今又往外延伸了一塊,買下了尼朗國和特瑪國交界處五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這相當於蕪城所在的江淮省面積了,但原先都是無人荒野。我們現在已開發的區域,只是最南端的一小片,包括農墾區三鎮、碧空湖以及深山中的養元谷。

幾裏國的其他地方,有另一種模式,要考慮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但是這個歡想特邦,完全是無中生有、白紙畫圖,是純華裔人口的邦區。

但是這種事,只能用自然而然的手段去做,卻不適合公開說出來。這當然有我的長遠考量,但現在也不適合說得太清楚。”

梅野石:“既然如此,你與工大分校的合作項目,引進的人口結構是有問題的。”

華真行:“所以您建議我也要與這家職業技術學校合作,使引入的人口結構分布更合理?”

梅野石:“是的,這不僅是年齡結構的問題,也是人才結構的問題。我也了解一些幾裏國的情況,高等教育且不談,更重要的是恢復基礎教育,特別是普及小學。

但是工大分校的那批畢業生,並不適合到幾裏國當小學老師,更別提他們願不願意了。相比之下,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也許是更能滿足實際需求。”

梅野石這個例子舉得非常好,這裏的畢業生願不願意去幾裏國當小學老師是一回事,首先要考慮的是什麽樣的人才更適合,然後才能談到如何去吸引人才。

鑒於幾裏國此前稀爛的公立教育狀況,如今的公民教育體系幾乎是徹底重建。

所以幾裏國目前最缺的就是小學老師,中學與大學老師雖然也有需求,但遠不如小學老師的需求數量那麽大。

當地土語沒有文字,幾裏國將東國語定為官方法定語言,第一個障礙就是東國語教育,新聯盟政府已經並正在想各種辦法解決。

對於教師隊伍,目前采取的是老師培養老師的辦法。也就是說在東國聘請老師,他們的主要任務暫時還不是直接教學生,而是先培訓當地的老師。

各年級教育所需的內容逐層展開,老師們邊學邊教。那麽到哪裏去弄那麽多培養老師的老師呢?莫不如在東國找一個師範院校合作。

幾裏國派留學生過來是一方面,把人挖過去又是另一條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遠程教學交流在應用上已經沒有障礙,華真行完全可以聘用人員在東國給幾裏國教師團隊搞培訓。

房關發展若在蕪城設立分公司,就可以專門設立一個教育培訓部門……

師範專業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再比如該校還有機電與汽車專業,並不是教這批學生怎麽造汽車,主要是機電維修,也是幾裏國方面正需要的人才。

華真行為什麽要跟淝工大分校合作,就是因為他在春華大學挖不動人。但就算他在淝工大能挖動人,也要考慮人才的專業結構問題。

華真行又在雲端上行了一禮:“多謝梅盟主提醒!我回頭立刻就通知團隊補充方案,把這所學校的合作項目也加進去,爭取同時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