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推演的盡頭(第2/4頁)

近些年來的東國,有關階級分析的話語體系無聲無息間漸漸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套資本創造財富、推動社會發展的話語體系。

對成功與成就的定義發生了變化,社會主流價值觀也會隨之變化。

比如憑勤儉無法跨越鴻溝,於是勤儉就不再是美德,再比如簡樸是消費主義的天敵,於是就簡樸越來越被人厭惡。

越來越多的人在效仿、宣揚、炫耀鴻溝之上的生活與思維方式。

當一個普通人從小刻苦學習,長大後勤勞工作,也永遠實現不了所謂的成就與成功時,那麽人們追求的目標,就變成了怎樣跨越那條鴻溝。

這就是資本敘事的邏輯,用經過篩選的個人視角碎片化邏輯,告訴人們成功的目標就是跨越那條鴻溝、然後待在鴻溝之上,而不是消滅那條鴻溝。

在張三眼中,李四不算人,至少不是與他們一樣的人。

張三們還會用一切手段占據話語權,去告訴每一個李四:當你跨越鴻溝之後,你就會成為另一種人、我這樣的人,這就是成功。

當李四的目標是成為張三,那麽首先就要肯定張三們的話語體系,然後效仿與效忠於他們。於是個別李四可能變成張三,但李四們則永遠只能是李四們。

資本敘事的邏輯是什麽?有人說增殖,這不準確,因為增殖是其目的。

資本可以是財富,但財富未必是資本。資本是一種權力,占有的特權,追求與保持這種特權,就是資本敘事的邏輯。

東國歷史上也存在漫長的階級社會,古典式的占有特權一直都存在。但是東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卻從來都不是以富貴論德行的。

東國社會的倫理基礎,從來都是因行稱義。楊老頭、柯夫子、墨大爺雖然經常吵架,但他們對華真行的教育,倫理基礎是一致的。

個人是否高尚的評價標準,只是其行為而非其身份。因為階級鴻溝的客觀存在,在歷史上,追求富貴反而往往會成為道德評價的負面因素。

在東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人們不是看不見階級壓迫,只是不知道怎麽去更好地解決它,不是沒有人提出大同社會的理想,只是不知道怎麽去實現它。

因此它並不妨礙人們對社會現象進行道德批判,《碩鼠》這樣的詩篇,自古就寫在經學典籍中……

這也是近代東國能迅速接受階級革命思想,完成民族解放與社會改造的原因。

但是近年以來,伴隨前所未有的劇烈社會變化,社會價值觀受到資本敘事邏輯的沖擊也是巨大的……世事如此魔幻,那麽世人呢?

比如白少流、比如丁奇、再比如昆侖盟主梅野石,他們都出身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人家,也許個人操守仍擁有質樸的美德,但他們現在的社會身份呢?

他們的修為境界,意味著普通人無法想象的能力。整個社會的運行規則如此,他們立足於人世間,就必然會站在世俗社會的某個位置,哪怕不是刻意為之。

像這樣的高人,對世俗的權力財富或許並不在意。但是他們身邊的人呢,他們的子女親朋,也包括那些修為尚淺的弟子傳人呢?

就以昆侖盟主梅野石為例,他出生於蕪城昭亭山下的石柱村,在他剛上學的時候,一個月幾十塊錢的工資,就是當地令人羨慕的收入了。

可是僅僅人到中年,他的妹夫柴祥,若不是因為市場發生了意外變化,翰林府項目的預期收益便可達十幾億。

假如是正常的勞動收入,就算以令人艷羨的百萬年薪計算,哪怕沒有任何消費支出,也真的需要從正一祖師的年代開始才能積累下這麽多財富。

為什麽,因為他是梅野石的妹夫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個答案不重要,梅野石也不可能有很多個妹夫,而世上有很多地產商。

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麽梅野石這種人,會幫助一個地產商擺脫投資困境?這就是世事如此,世人不可能不受影響,盡管梅野石做事也依照了緣法。

再說魯慕白之女莊陽泉,她只是一個普通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就與成功標準是什麽,莊陽泉的追求就是什麽。

那麽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魯慕白怎麽照顧與幫助自已的子女親人呢?修為不可繼承、不可世襲,修士無法將修為傳給下一代,但可以留給後人財富與資本權力。

但就算不考慮孫輩之後的事,給當代的親眷家人一個很好的安排,幫助他們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就與成功,在大多數人眼中總不會太過分吧?

還是以梅野石舉例,他本人是山村中的農戶子弟,但是梅野石的子女呢,不論能否修行有成,他們又是什麽出身?

假如修士的家人親眷在世間困頓掙紮,修士本人不太可能不去扶助,如此也難免牽絆於世事。但同時誰都清楚,若牽絆於世事過深,對修行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