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第4/5頁)

他在美墨邊境守護那些寶物十幾年,已經不太習慣和人打交道了,更希望清凈過日子。

最後聶家商量著讓聶南圭出面,而初家自然是初挽和初鶴兮。

這天,三個人被專車接過去,在穿過開闊的院落,經過層層警衛後,他們被帶到了寬敞的會客廳中。

接見他們的陳同志和藹可親,談笑風生間,先熱情的打了招呼,對他們進行了表揚,之後一起談笑風生,問起過去種種,顯然,這位陳同志對他們昔日作為都是一清二楚的。

他甚至還特意問起初挽姑奶奶。

初挽道:“她怕是不想回來了。”

陳同志聽聞:“解放前那樁案子時,我當時在報紙上也看到過,是當年北平城第一大案,山河破碎,飽受欺淩,那時候的北平城也是亂得很。如今四十五年過去了,當年主犯伏法了,丟失的那些家財也要收回來了,一切都可以回歸原位。”

他看著初挽,笑嘆道:“初薈和聶玉書為守國寶,忍辱負重,堅守數年,如今獻寶歸國,赤子之心,日月可鑒,這是應該寫在史書上的功績。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能勉強與之相比的,也只有蘇武牧羊於北海,歷經十九年氣節不改。初薈女士滯留國外,遲遲不肯歸來,想必心中有所顧慮,但我要說,其錚錚鐵骨,大有初老太爺昔年‘名士無雙’的風采。”

初挽聽這話,微低頭。

她鼻子發酸。

眼前這位陳同志的話其實說到她心裏去了,畢竟這些年她姑奶奶和HF牽扯不清,如果真細究,未必就沒什麽瑕疵錯處。

如今陳同志的話算是為姑奶奶正名了,以蘇武牧羊做比,蘇武雖娶了匈奴人妻子,雖為匈奴人放羊於北海,但滯留匈奴十九載氣節不改,心向故國,歷經磨難志彌堅。

至少這句話為姑奶奶歸國徹底掃清了輿論和法律方面的障礙,她可以風光耀眼地歸來。

她低聲道:“謝謝陳同志。”

陳同志笑呵呵地安慰了幾句,一時又和聶南圭說起來,自然提到聶玉書,問起聶玉書情況,聶南圭也說了,他三伯年紀大了,況且多年遠離人群獨居,現在剛回來也不適應,只想找一處清閑地方養老。

陳同志聽著,特意道:“可以讓他去故宮博物館,他是解放前的文物專家,去了那邊正好幫著把關,幫著修復修復文物,這活兒清凈,也能讓他發揮專長。”

聶南圭聽著,點頭道:“是,如今我二伯就在博物館。”

陳同志笑了:“正好作伴,這活兒清凈,既能讓他發揮專長,又能為國發光發熱。”

聶南圭自然也覺得不錯,說回去後會和自家三伯商量下。

等從接待廳出來,三個人便被專人陪著往外走,出來後又是專車送回。

下車時候,初鶴兮突然問:“三叔回來後還適應吧?”

前幾天初鶴兮過去拜訪過聶玉書,聶玉書到底國外荒郊生活多年,對於國內的種種不太熟悉。

聶南圭聽此,看向初鶴兮:“還好,反正回到家裏就慢慢適應了,我三伯前幾天還提起你。”

初鶴兮:“那我抽空再過去看看他。”

聶南圭頷首:“好,正好這兩天家裏搭了天棚,涼快了。”

初鶴兮好奇:“天棚?”

初挽從旁笑道:“不懂了吧,過去到了夏天,北京四合院裏都得搭天棚,這樣院子裏涼快。”

初鶴兮:“那你怎麽不紮?”

初挽一想:“……說得對,我們也紮一個吧。”

光顧著忙了,哪有功夫去想這些。

聶南圭從旁道:“我們家請的那個手藝好,我介紹給你,你就找他家紮就行了,人家是祖傳手藝。”

初挽連連點頭:“好!”

初挽最近除了悶在家裏寫書,偶爾也出去轉轉,她拜訪了嶽教授,還去看了看以前的好朋友胡慧雲。

胡慧雲男人在報社工作,是個記者,胡慧雲自己在雜志社當編輯,兩個人工作都是和文字打交道,倒是很有共同語言。

胡慧雲女兒四歲了,白凈可愛,看得出,她生活得很幸福。

胡慧雲自己卻是滿腹煩惱,她操心著換房子。

“我爸媽住的那房子年代太久了,也沒暖氣,冬天曬蜂窩煤太難熬了,我琢磨著讓她享享福,也住上樓房,可我們單位分房指標緊張,估計我是輪不著了!”

“所以我現在想著,把當初那副畫賣了,看看買一套房子,挽挽你覺得呢?”

初挽倒是贊同:“這幅畫我估摸著現在也值一些錢了,雖說後面這畫還得再往上漲,但過日子嘛,誰還能一直等著,總不能等到七老八十再賣,現在賣了畫換房子,房子肯定也得漲錢,當然最關鍵是自己有大房子住,叔叔阿姨也能頤養天年。”

胡慧雲聽著,笑了:“挽挽,你這是說到我心裏去了,我就是這麽打算的,回頭還得請你幫襯著看看,找個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