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2/2頁)

許清元卻不這麽認為,除非是真的走投無路,不然為什麽要誰弱誰有理。有些人好手好腳的,誰也沒攔著他去幹體力活或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發明創造,想投機取巧,吃現成的絕對不行。

不過她也明白百姓的艱難,因此雖然他們行為的性質不會更改,但她擬定的索要賠償都比較低,以懲戒為主,這也是被她寫入書中的重要觀點。

這樣一套操作下來,大部分侵權者銷聲匿跡,三娘紡業迅速站穩腳跟。接著,佟三娘又依照許清元的方案,籌備開設“工廠”,並大範圍招聘女子做工。

底層女性雖然要忙於生活,但因為家中上下離不開,基本都是困在家庭瑣事中,而且大眾也普遍認為女性不應該整日拋頭露面,除非真的是家中沒有了男人,才可以稍微寬容一些。社會風氣如此,所以一開始,工廠的招聘效果並不理想。

直到新的《郢都雜報》發行,上面記載著好幾篇女子的勵志故事,甚至還有一位姓晉的女子,在嫁人後不畏艱難險阻一路考中進士,出任朝廷命官,簡直比戲文還精彩。

雖然底層女性識字率不高,但報紙的發行傳播本身就會對社會風氣帶來一定影響,而且許清元還雇人在東昌街院子門口定時宣讀文章內容,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婦女找到佟三娘,說想做這份工作。

這些人大多是家境所迫,但也有一兩個特別有主見的,說不想整日困在家中,出來長長見識也好。

事情慢慢良性循環起來,三娘紡業越做越大,在短時間內就成了本領域的壟斷企業。而她的成功也引來其他商戶的紛紛效仿。漸漸的,無數中大規模法人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而這些背後老板成功的依仗很可能只是一件小小的獨創外觀設計。

不久後,佟三娘發現三娘紡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無論她怎麽努力都無法再更進一步擴大規模,便去向許清元尋求解決之道,對方說道:“因為市場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更進一步,就需要你開拓市場。”

於是她四處奔波,將三娘紡業開到大齊的其他地方,其他商戶有樣學樣,這些頗具規模的法人逐漸成為了朝廷稅收的主要來源。

時間邁入寒冬。今年的天氣尤為惡劣,大雪比往年早下不說,時間也更長,甚至有過幾場涉及多省的暴風雪,由此帶來的影響遍及大齊,多地出現雪災,百姓被凍死者甚眾。然而寒潮一陣接著一陣,春天似乎永遠都不會到來似的。

為應對災害,救助百姓,國庫的錢一批批撥下去,卻收效甚微。

許清元坐在佟三娘新購置的清雅小院中,烘著暖融融的爐火喝著姜茶。三娘再次留人,許清元還是沒答應。

“我會的也就這麽多,剩下的還要靠你們去慢慢摸索。”在三娘思考這個‘你們’指的是誰的時候,許清元說道,“最後還有一句話,今年災害頻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希望你們能盡一份力吧。”

這個三娘聽明白了,她邀請到幾位經常往來的老板,提議向受災之地捐獻錢物,還真有不少人響應,他們的捐款沒有經過一層層衙門的剝削,最終到達災民手中的銀錢糧食還算可觀,有此一事,不少商戶在百姓中留下了仁商的印象,聲譽大漲。

然而更糟糕的是,冬春交際之時,各地淩汛頻發,倒春寒又一次讓百姓回想起剛過去的那個殘酷的冬天,國庫急需充實,這時候中大規模商戶的高額收入就顯得特別刺眼。

朝廷要提高商戶的稅收,並且是分段計算,盈利越高繳納越多,中大規模的商戶瞬間逆反,朝廷勉力施壓也難以壓服眾人。

主要是因為商人地位低下,卻逐漸成為供養朝廷和官員的主力,現實與實力的不匹配,使得官商矛盾頻發,甚至出現過兩方人馬在通臨街上大打出手的難看場面。

如今官商矛盾已經快要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而這時候的商人氣焰正鼎盛,他們急需一位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可商人無法從政,他們思來想去,佟三娘率先提出要把創立法人、知產等學說,讓他們有發展壯大可能性的狀元許清元推進翰林院。

眾人在經過幾番討論之後,由於許清元一貫的為人作風很好,且對他們的發展也確實起到過不容泯滅的作用,最終一致同意,要助力許清元進入翰林院,哪怕能為商人這邊說句公道話也好。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