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入秦

陜西路,中華文明和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西周、秦、漢以來,共有十四個政權將自己的都城立於這裏。唐時長安,人口曾一度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立都於長安的唐朝,是中華文明最為鼎盛的朝代之一,與三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往來,當時,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國人通過水路、陸路來到長安這個他們心目之中的聖地。

而如今,屢經戰亂的陜西路,已經相當的凋敝了。

策馬行走在仍然通暢的馳道之上的蕭靖,想起這塊土地過往的輝煌,心中不由得感慨萬千。

不說唐末黃巢起義以及後來的混亂時代對陜西路的摧殘,便是這十幾年來,這片土地,戰爭似乎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自己有記憶起,戰爭就伴隨著這塊土地。

先是朝廷與定難軍李續集團打,其實就是自家老子與李續打,然後將當時的陜西路裹協了進來,京兆府以北,全部都卷入到了戰爭當中,綏德地區更是被打得幾乎成了一片白地。

然後便是荊王叛亂事件,蕭家被卷入,隨後朝廷派出張超率十余萬大軍進攻西軍,與自家老子打得死去活來。

還沒有恢復元氣的陜西路,被往無底深淵再重重地推了一把。

接下來便是東京城破,大宋幾乎滅國,陜西路被西軍以及晉國柳全義、趙國崔昂曲珍瓜分,那個時候,秦鳳路上的李淳也窺伺著這片土地,時不時地便派人過來撈上一把。

從此這塊土地便再也沒有消停的時刻,幾大勢力互相征伐,抓壯丁,強征糧餉賦稅,無究無盡的苦難降臨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身上。

城頭變幻大王旗,可遭殃的卻永遠是老百姓。

而盤踞在秦嶺之中的張誠,被這些勢力稱之為匪,反而成了地方上的百姓唯一的期盼,每一次張誠下山,總是能為老百姓出出氣,被他宰掉的偽趙的人也好,還是偽晉的人也罷,左右在老百姓看來,都沒有一個好東西。

只是最初的時候,張誠勢力弱小,下了山搶得一些糧草補給,便又得回去,在山下,基本立不住腳跟。

但慢慢地,上山的百姓越來越多,最後更是拖家帶口的往秦嶺裏逃。

張誠終於也成了這方世界的一號人物。

而現在,張誠已經是大宋的陜甘總督,陜西路與秦風路大部都劃歸到了他的治理之下,而且,原本在西軍治下的甘肅一帶,也將在接下來劃到張誠的治下。

張誠現在的影響力,可不比當年他父親張超少上半分了。

蕭靖其實心裏不是太舒服,因為如此一來,張誠的勢力就完全地鍥入到了他們與中原之間,隱隱成為了中原的一道屏障。

二叔這是在防著他們西軍嗎?這是不相信他們父子嗎?

可是想想西軍治下,絕大多數的異族軍隊,他又不得不承認,二叔的做法,其實是挑不出什麽毛病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什麽事情總是有備無患的更好。

這也是二叔一向做事的風格。

去年冬天,遼國南征終於拉開了序幕,耶律珍為帥,集結了現在遼國幾乎全部能機動的軍隊,再加上偽趙、偽齊幾乎所有的軍隊,攏總算下來近五十萬軍隊,幾乎於一倍於此的民夫,在南陽往荊襄方向,江淮方向,向宋朝發起了全面進攻。

但整整一個冬天,大遼軍隊的進展極其有限。

在南陽方向上,耶律隆緒與王柱在南陽平原之上纏鬥,三個月的時間,也只不過是讓王柱放棄了南陽盆地,退回到了襄樊地區。

而在江淮方向上,耶律珍親自指揮,同樣也收效甚微,江淮地區打成了一鍋粥,可是徐州仍然牢牢地被宋軍控制在手中。

被承天皇太後寄於極大希望的由劉整指揮的遼國水師,在江淮與宋軍江雄指揮的內河水師的纏鬥之中,不但沒有占到半分便宜,反而因為在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劣勢之下,一個冬天,已經丟掉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如今只能集結所有兵力,在部分區域內抵抗宋軍水師。

而宋軍水師在占據了上風之後,也使得宋軍能夠更加遊刃有余地在江淮戰區之內抵擋住遼軍的大舉進攻。

這場耶律珍希望的閃電戰,到目前為止,已經變成了一場有來有往的攻防大戰。

在荊襄戰區,江淮戰區,遼人的確都占著上風,但也就僅僅是上風而已,想對宋軍戰而勝之,卻是有心無力。

反而是宋軍,開始了反擊。

第一個吹響反攻號角的,是大宋的遠洋水師。

由鄭之虎統率的遠洋水備,不但對偽齊沿海地區展開了襲擾,甚至開始直接攻擊遼國本土。

在海上,遼國完全無法與宋人相抗衡。

遼國承天皇太後不是沒有努力營建過海上水師,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遠洋船隊僅僅只出過幾次海,便被宋人幾乎給吃幹抹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