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我們都將青史留名

營建新都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其本質上又是一件利益巨大的事情。南方派系委實是不願意再由蕭誠來主持這件事,這些年來,他們在與蕭誠的利益博弈之中屢戰屢敗,使得蕭誠一系已經在江南穩穩地站住了腳跟,與他們分庭抗禮。再加上蕭誠在兩廣、雲貴等地的紮實底盤,使得江南派系不得不低頭順目。

只是一番爭鬥之後,南方派系再一次臊眉耷眼地敗下陣來。

沒辦法,便是在江南系內部,他們也無法完全統一意見,像羅士誠、鄭則仕這些人,便一直是支持蕭誠的。

唯一能讓司軍超等人安慰的是,蕭誠這個人一向還是不吃獨食的,他們吃了肉,也總會留一些湯水給別人喝。

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之上,蕭誠很少對人趕盡殺絕,除非這個人與他出現了原則上的矛盾,或者是踏破了底線。

所以這些年來,司軍超一向是非常注意這幾點的。

鬥而不破。

特別是在蕭誠承諾了十年之約之後,那就更沒有必要作殊死搏鬥了。

蕭誠北來,營建新都只是任務之一,統合整個北方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才是重中之重,在大名府營建新都,與這些事情相符相稱,一好俱好。

以陪都江寧為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南方區域,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穩定的時期,政治穩中有序,內部即便有矛盾,那也可以算得上是內部問題,能商量著解決,而在經濟之上,不管是內部發展還是外部貿易,都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態勢。

特別是隨著大宋對遼國的壓倒性勝利之後,南境本來有些騷動的局面,頓時便安靜了下來,如今大宋的開拓團,已經愈走愈遠了。甚至已經有的開拓團在外面豎起了旗子,與當地本土勢力開始分庭抗力,大有自立之勢。

境外亂一些,對於大宋來說,是一件好事。

有許多事情,甚至是大宋的皇城司以及知秋院親自策劃的。

外頭那些小國家內部亂子一起,本身又無力鎮壓或者平息,便只能求告上國,這便極好拿捏他們了。

別看大宋現在取得了對遼的決定性勝利,但在大宋內部,大家還是很清醒地認識到,瘦死的駝駱比馬大,遼國是傷了元氣,但遠遠還沒有到傷筋動骨的階段,而且受傷時候的猛獸,往往能爆發出最大的能力。

誰在這個時候小覷了遼國,遭到的反噬,肯定是讓你痛徹心扉的。

這也是張城明明在最後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攻下真定府,關上大名府等地遼軍撤退的門戶,將他們鎖在國內的時候,卻偏生慢慢地等著直到大名府等地遼軍主力盡數撤退之後,這才攻下了真定府。

陷阱裏關了一頭狼,是可以輕易拿下,但關上一頭猛虎,獵人就算能獲勝,也很有可能受傷。

有時候,縱敵不見得便是膽怯,往往需要往更深一層考慮。

放耶律隆緒耶律乙辛這些人率部離去,曾在朝堂之上讓司軍超等人對蕭誠好一頓攻擊,但隨後傳來的消息,卻又讓司軍超好生沒有面子。

遼國內訌。

皇帝與承天皇太後鬧瓣了。

結果就是,承天皇太後不得不宣布西行捺缽,而皇帝也下了罪己詔,算是給了皇太後一個面子。

宋國這邊有理由相信,承天皇太後不得不退讓承認失敗,與耶律隆緒耶律己辛帶回去的十幾萬大軍非常有關系。

如果沒有這十幾萬大軍,只怕遼國的皇帝,壓根兒就不敢在承天皇太後面前叫囂。

對於大宋君臣來說,他們更加忌憚的是承天皇太後,而不是那個剛滿十八歲的遼國小皇帝。

承天皇太後西行還代表著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隸屬於皇太後的精銳的屬珊軍,將隨太後離去,接下來大宋北伐,沒有了這塊攔路石,將會順利很多。

至於太後會不會回來?

走時容易,想要回來,那卻是難了。

岑重這位次輔留守江寧輔佐小皇帝,而蕭誠則帶著兵部尚書呂文煥、工部尚書李格、吏部尚書成紹、刑部尚書張振、監察院胡杞等重臣北行大名府,在江寧,只余下了戶部尚書徐向奇和禮部尚書韓端等人。

兵部尚書需要統後整個北方軍隊,眼下大宋的主力,可都壓在了北方,張城所部駐真定府,王柱魏武所部駐河南地區,高迎祥所部駐河北地區,劉益國所部駐山東地區,便連江寧守備軍,也分出了一半跟著蕭誠到了大名府,放眼整個南方,精銳軍隊已經不剩下什麽了。

這個時候的大宋,除了防備遼國困獸猶鬥,突然來個逆襲之外,自然就要開始為未來的北伐開始布局了。

雖然這還需要時日,但完成整個布署,做好一切準備,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