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

閩西山區諸位縣水量豐富,龍巖也不例外。

縣境內溪河眾多,在後世,這裏的年迳流量是190億立方米。而17世紀的水量又是遠遠超過後世的,所以歷來的山水災害在閩西這些山區縣城都是和匪患相提並論的大害。

環繞著龍巖縣城的龍津河,在南門碼頭外是分出來一個丁字路口的。水道在這裏分出支流徑直南下,最終會穿越幾百裏的山間,在七轉八折後匯入九龍江,奔騰入海。

就在龍巖縣的頭面人物們齊齊來到碼頭時,一溜小船也正從下遊的河面上緩緩駛來。

丁立秋站在船頭,望著越來越近的碼頭,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從小到大都被人喊做“丁春秋”的他,穿越之後同樣沒跑。發現這貨大學居然學的是歷史,又是福建人後,大辦公室就笑呵呵地把“丁春秋”同志一腳踢回了老家,安排在曹川的將軍府當了個師爺。

丁立秋這個師爺,在穿越眾的體制內應該叫做“福建軍分區外聯部長”——專門負責和明國人打交道。

於是穿越時間比較靠後的他留起長發,紮起發髻,平時就以“曹家人”的身份在各路官員商紳中間應酬往來,商談一些私下裏才能說的“正事”。

而這次從漳州北上龍巖的剿匪行動,是為了配合穿越國的既定政策而執行的:打通福建重點地區工業原料外運的渠道。

作為丁立秋近段時間努力的成果,漳州府的相關衙門已經在前期給予了剿匪行動相當多的便利。而今天帶著部隊來到龍巖後,丁立秋知道,接下來就要在這個小縣城盤桓,戰鬥一段時間了,所以他的心情還是有點忐忑的。

……

已經站在碼頭上的明人們同樣心情復雜。

隨著明中葉以後各地盜匪的日益增多,總得來說,官府是頭痛且疲於奔命的。近些年,像龍巖這種匪患多發的山地縣,治安環境是愈發糜爛。

事實上,龍巖可以說是對盜匪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因為盜匪不但會打家劫舍,還會升級成反賊。

明正統年間,鄧茂七等於龍巖縣集賢裏聚眾起義,被鎮壓後,在境內東西洋(溪在當地叫洋),官府置東西洋巡檢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當地爆發了以蘇阿普為首的農民暴動,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才被鎮壓。

然後到了明隆慶元年(1567),朝廷實在受不了這個反賊輩出的窮山惡水之地,於是以龍巖縣的東西洋巡檢司為主,合並永安縣一部,大田縣一部置寧洋縣——取“寧靖東西洋地”之意。

……寧洋縣這個專門為了鎮壓盜匪而設立的縣,只堅持了不到400年,到1956年就被國務院撤銷了。

所以說,龍巖的頭面人物們還是極其歡迎外來援軍的,因為他們都能感覺到小冰河時代整個社會環境的惡化。要知道,萬一山裏那些大爺們又要搞事的話,縣令和衛所在事後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至於富戶和商賈就更不用說了,這幫人自古以來就是肥羊,出了反賊第一個挨宰的就是他們。

這就是官紳們心情復雜的原因了:他們既希望客軍能大發神威剿滅盜匪,又怕這些人是銀樣蠟槍頭,只會禍害地方,濟不得用。

……

一串平底小船緩緩靠在了碼頭。

當先從船上下來的,是穿著一襲文士袍的丁立秋。而接客眾人看到這位滿面笑容,師爺模樣的富態男子在幾步遠就開始行禮後,也紛紛拱手回禮。

雙方略一寒暄,得知這位是曹川軍中的師爺後,倒也沒人給丁立秋擺什麽官架子——在場的都明白,正經是師爺這種的,反而才是關鍵人物。

接下來的場面就有些不好看了:當身高1米92的衛遠頂著個大光頭,滿臉兇殘地踏著碼頭上的木板,咚咚咚地一步步走過來時,明人們頓時倒抽了一口冷氣。

活像一只熊羆的6尺巨漢給矮小的山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當衛遠躬身抱拳,大聲說出:“紅槍營把總衛遠參見各位大人”時,擋在他面前的一群人裏,很是有幾個被嚇得退了步……

捉弄完明人後,衛遠就再沒興趣搭理這幫人啦。只見他轉身揮手,然後大批士兵就從碼頭湧了上來……總數為200的紅槍營官軍,很快就沖到碼頭外的空地上列好了隊。

這些人統一穿著綠色的帆布作訓服,腳下蹬著山地作戰用的高幫牛皮靴,泛著青茬的頭皮上戴著短檐帆布平頂帽。

官軍們手裏的武器是傳統的紅纓槍,大刀,還有鳥銃,三眼銃和火繩槍:為了配合這5種大殺器,200人在碼頭上排出了一個整齊的5列方陣。

在一連串洪亮的整隊,報數,稍息,立正聲之後,裝夠了逼的大部隊就開始向著天後宮營地開拔了——於此同時,200人吼出的嘹亮歌聲也響徹了所經之地:“我是一個兵,槍在肩上扛,子彈上了膛,刺刀閃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