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節 北上

曹總兵在炮轟徐宅後,說不得又在張蘇港待了整整十天,才將所有首尾料理清除。

這中間從南京方面傳來的壓力是大頭。畢竟南京統管南直隸,文武官宦有守土之責,出了這麽大的事,不搞搞清楚是不行的。

而曹總兵這時候也只能盡力支應,爭取將事態往“私人恩怨”這個方向引。

至於效果嘛,也就那樣。像南京錦衣衛這種摻雜著公仇私恨,還殺了對方員工的衙門,穿越眾也就不打算去攻關了。

至於其他那些,像鎮守中官蔣添這裏都比較好辦。太監嘛,愛得無非就是財貨,穿越眾最不缺得就是錢和貨了。另外,炮轟了縉紳的宅子,天天被文官膈應的蔣太監打心底裏其實是點贊的,所以大家反而因此事交上了朋友。

至於本該做出最大反應的衙門:應天巡撫,由於老大曹文衡上京去勤王了,再加上那份調兵公文其中的貓膩,所以應天撫衙的問責力度反而是最小的。

就這樣,曹總兵花了十天時間,才終於將方方面面都糊弄了過去。當然,各個衙門的彈章肯定已經發去京城了,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誰也沒辦法。

然而這並沒什麽卵用。一切的攻訐,最終都將在戰功面前被粉碎一空。

……

大明朝從野豬皮起事那年開始,一步步被人占了關外,反推進關內,這些年每況愈下,精兵良將大部覆滅,如今連京城都被八旗兵給圍了。

在這種局面下,誰能給崇禎帶來“真韃”的腦袋,誰就是崇禎的爸爸——這個一點都不誇張。

不要以為“真韃”的人頭是那麽好拿的。

到了天啟,崇禎這個時間段,明軍在經過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後,已經喪失了和八旗軍正面野戰的能力和決心。此次滿清入關,關寧大軍寧可將八旗兵放到京城城下,然後再“依城而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在這種局面下,擁有戰場機動優勢的八旗兵,即便是小敗死了點人,也不會留給對手割腦袋的時間。更何況雙方從頭到尾都是八旗兵壓著明軍在打,明軍根本沒有打掃戰場的機會。真正負責打掃戰場的,從來都是包衣們。

至於那些明軍將領們誇大其詞的戰報,那純粹就是搞笑的。如果按照戰報上的數字來算,滿清全族早被滅了幾百遍了。

真實的歷史是:如果一個小校能得到三個真韃的人頭,那麽他就可以升官一級。如果一個將領能得到十個真韃人頭,同樣可以升官一級。

所以說,數人頭這種原始的戰功記錄方式,在某些時間段還是相當管用的,因為道理很簡單:人頭是由文官來負責點驗的。

這一條規矩,就將無數欺哄誇大的戰報給統統戳穿——真正的韃子人頭,很容易就能和包衣們區分開來。

所以明軍後期的那些將領,譬如左良玉之流,他們可以在剿滅流民時殺良冒功,但是一到了和韃子幹架的時候,把戲就使不出來了。

而這次曹總兵上京,就是憋著勁要給崇禎兄放一個衛星的!

真實的歷史上,滿清第一次入關,搶夠了撤退之後,跟在屁股後邊的明軍戰報,還是一慣的風格:大勝,收復,光復……總之,勝利天天有,就是沒人頭。

道理很簡單:滿清落在後方城市裏的留守部隊,勢必是可以隨時上馬走人的蒙八旗和滿八旗精銳,這種部隊怎麽可能被明軍大隊圍殲砍了腦袋?

那麽現在變數出現了:當聽慣了個位數,十位數腦袋戰報的崇禎兄,突然看到曹總兵帶來的百位數,甚至千位數的“真韃”人頭時,不光崇禎,滿朝文武會是怎樣的反應?

所以說,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浮雲。到那個時候,和江南縉紳爭地打架這點爛事,根本就放不上台面。崇禎是絕對不會因此而責備曹忠臣的,他還指望著曹忠臣今後多殺點韃子呢。

這也是曹總兵忽忽悠悠就把南京方面打發掉的根本原因:手中有大招,無懼宵小伎倆。

將各方勢力都一一擺平後,曹總兵也就準備走人了。這個時候,除了先期坐運輸船的200名士兵外,搭載了50名特戰隊員和裝備的三艘機帆戰艦已經準備就緒,只等曹總兵上船開拔。

在臨走之前,曹總兵做得最後一件事就是:和地契聯盟和解。

地契聯盟作為一枚自己找死送上門的棋子,到後來也是被熊老爺硬生生趕鴨子上架,最終被曹總兵拿來立了威。

到這個時候,老爺們也就成了藥渣,沒什麽利用價值了。所以曹總兵在接見了聯盟中一名退休府尊後,當即表態:大家還是以和為貴。賠款什麽的就算了,你們把那一匣子地契拿來,我這邊看著給幾個銀子,此事就算是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