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節 校場(一)

伴隨著“嘚嘚嘚”一串馬蹄聲的,是土路上由遠而近,不斷揚起的塵土。

騎士一共有三人。

當先一人二十三四歲年紀,面容英郎,皮膚白凈,身板結實,穿著一套麂皮大氅,腰挎一口精鐵好刀,一看就是生活優渥的武人家子弟。他後面兩個跟班也同樣穿著簇新的羊皮袍子,背弓帶箭,神情彪悍。

這個臉上掛著淡淡微笑,有點玩世不恭的年輕人姓梅,叫梅撫西,行九,人稱九哥兒。

梅家是天津右衛世襲軍戶。

當年永樂皇帝築天津衛城後,便遷來了天津三衛世鎮此地。

其中最早的天津衛指揮使,第一代是洪武朝的倪保兒,之後歷任都由其後代接任,有明一朝,倪家共傳承了九代指揮使。

接下來的天津左衛是永樂朝武將趙銘。此人是河北博野人,明成祖朱棣愛將,之後依例傳承,同樣是九代。

而傳承時間最長的,則是天津右衛的梅家。

梅家第一代將主叫梅滿兒,是江蘇武進人,洪武朝駙馬梅殷曾孫,永樂二年調任天津。

截至到崇禎年的末代將主梅應武這裏,梅家已經傳承了十代指揮使。這還不算完,真實的歷史上,梅家還會在清代繼續傳承下去,做了綠營將領。

今天騎馬的這位小哥梅撫西,正是梅家人。

梅撫西這一支,和當代指揮使梅應武隔得有點遠,說起來已經算是遠親了。之前在天啟年間,死在遼東戰場的上任指揮使梅守成,反倒離梅撫西這門近一點。

梅家這一門遠親在衛所裏職權並不高,梅父不過是個記名千戶。所謂窮文富武,支持梅撫西奢侈武人生活的,其實是梅家在天津的生意——糧食和皮貨生意這些年梅家一直做得不錯,所以家底還是很厚實的。

而梅撫西和衛所大部分混吃等死的子弟也有所不同。這位公子哥從小就喜武厭文,成日裏舞槍弄棒,打熬身體,跟著老軍學藝。

待到他成年後,也是以“少俠”自居,帶著跟班四處與人爭鬥,好惹事,好打抱不平,在天津衛這一畝三分地上,梅九哥兒也算是小有名氣。

今天九哥兒帶著人來老校場,那自然和其他人一樣,也是因為看到某總兵告示的緣故。

當然了,像九哥這種吃穿不愁的富二代,自然不可能為了點銀子去做勞什子輔兵——湊熱鬧,去選拔場上會會各路豪傑,沒準上場露露身手,裝個逼揚個名,才是年輕人今天的目地。

於是,懷著“重在參與”精神的九哥兒,今天一早,便收拾好馬匹行頭,帶著自家兩個身手最好的跟班,一路直奔老校場而來。

通往老校場的土路今天格外熱鬧。或成群,或結隊,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大批天津衛附近的武人都在匆匆行路,目的地相同。

這些人大致來源於三方面。

人數最多的,是天津三衛的軍戶子弟,其中以貧困軍戶子弟為多。他們的目地很簡單:就是沖著告示上的高額工資去的。

再者是一些結伴而行的商隊護衛。

這些人的背後都是各大商行。這一次曹總兵召人,大商人們自然是要捧場的,所以紛紛把手下的護衛派了出來。

最後那些零散的,就多是城市無業人員了。這些人來源復雜,既有混混遊手之輩,也有漕丁挑夫,甚至還有做那無本買賣的江洋大盜……這是沖著功名和洗白去的一類人。

梅家九哥兒本是軍戶出身,又常年在運河一線廝混,所以他在以上三類人中都吃得開。這一路行來,不時就能遇到和三人組打招呼行禮的。

梅撫西端坐在馬上,不停和各路豪俠拱手行禮,間或還笑罵幾句,端地是瀟灑自如,少俠風貌。

就這樣一路行來,三人組到了老校場門前。

軍營門前自然是有衛兵的。看到那些提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身形矮壯的綠襖兵,這些來投軍的漢子倒也沒人敢惹事。

渡過最初對怪異服裝和短發的不適應後,現在但凡是天津的正常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支強軍。那種常年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作風是裝不出來的,所以今天來的武人們,哪怕是平日裏桀驁不馴的,在這夥大約是曹總兵家丁的強軍面前,也不自然地收起了威風。

按照門前衛兵的指示,梅撫西三人首先去了隔壁的馬場。

天津是九河交匯之地,所以歷來水害頻繁,窪地遍布。不想梅撫西現在看到的,並不是記憶中那片爛泥地,而是已經被人填高了一半的漂亮馬場。

填好的這一半土地上,搭建起了一排排的磚木馬廄,既整齊又幹凈。

將自家的馬兒暫存到指定的馬廄後,一旁就有穿著整齊青色短襖的馬夫,給馬槽裏添上了黑豆和蕎麥的混合精料:“好漢只管去應募,今日一應開銷,都在曹大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