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節 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2/2頁)

“總督大人,除了已經交付給各個炮台的訂貨之外,最近一個星期,炮廠又趕工了20門各種磅數的火炮,其中包括6門18磅青銅炮和2門24磅炮。”

“很好,這是我今天聽到的唯一一個好消息。”

總督留在臉上的大胡子翹起了一個角度:“還能提供更多的青銅火炮嗎?尊敬的蔔加勞先生,你知道的,我們的對手同樣擁有品質優秀的火炮,之前在外海的炮艦上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

“大人,您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用最後一批銅料制造的火炮了,大概有十五門左右。”

蔔加勞伸出手臂緩緩一揮:“炮廠很久以來都無法得到足夠的銅料,只能增加鑄造鐵炮的數量。不過,我們的炮彈是充足的……明國的走私商運來了很多生鐵。”。

“尊敬的先生們,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施維拉總督聞言大聲說道:“這場戰爭如果按照我們的構想,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需要大量的火炮來帶給明國政府無法承受的傷亡,這樣才能得到一份體面的戰後協議。”

“會有援助的。”議長拉羅這時給總督吃了一顆定心丸:“議會的代表現在已經和菲律賓的總督大人見過面了,按照船期計算的話。西班牙人肯定會援助我們,失去了這裏,他們同樣蒙受損失。”

……

巡視完蔔加勞炮廠悶熱的車間後,大約是想換換空氣,於是紳士們又來到了風景美麗的大炮台。

大炮台坐落在後世的大三巴牌坊一側,位於澳門半島中部一座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跡之一。

大炮台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早在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這裏就開始修建了。

雖說小小的澳門城內外有好幾座炮台,但是大三巴炮台規模最大,位置最好,駐軍實力最強,這裏毫無疑問是澳門城的防禦核心。

十七世紀的澳門大炮台,具有非常實際的軍事意義,和後世的旅遊風景區還是有區別的。

雖說上面同樣有大片空地,但是缺少綠蔭和參天古樹。另外,現在的炮台上並沒有古跡文物和歷史性建築物,譬如耶穌會的古塔。事實上除了一圈用來駐軍的低矮磚房之外,炮台內部並沒有多余的建築。

從規模上看,大炮台其實就是一座袖珍小城。邊長約為100米的炮台,四個墻角外突成為棱堡。炮台墻身建基於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水泥固化,非常堅固。

大炮台墻高約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寬。女墻高約2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

歷史上的大炮台,只在東南墻兩角設有碉堡。而面向明國的西北墻身,女墻較矮且沒有炮口設置。這主要是葡萄牙人表明其專注於外海防禦,以及對當時明國官方的友好姿態。

然而在這個位面,一切都不同了。

早在一年前,大三巴炮台的西北女墻就斷斷續續得到了加固和增高,並且設置了炮位。

到了最近一段時間,葡萄牙人不但在西北方向的炮台外圍挖好了地基,蓋好了和地面齊平的磚墻,還準備了大批建築物質……這裏面還有他們高價買來的紅磚和水泥。

然後從接到最後通牒的那一天起算,6天後的今天,大三巴炮台面向明國的一面,已經憑空多出了一座堅實的碉堡。頂部的女墻炮口上,也多出了一門門閃著青光的炮口。

當紳士們來到炮台上時,士兵們正在忙碌,做著戰爭前的準備。

駐守在大炮台上的士兵,可不是那些水平參差不齊的雇傭貨色,他們是葡萄牙正規士兵。

這些士兵統一穿著褐色短上裝,夾克以及襯衫。他們脖子上打著一根寬領帶,下身是短褲、綁腿和皮鞋。所有士兵頭上都戴著西式寬沿軟帽,並且在帽子上有白色或者金色的裝飾帶。另外,帽子上插著鮮艷羽毛的,是軍官。

整個大三巴炮台上駐守的士兵,由於戰爭的關系,已經擴充到了400人。

這些人裏面包括了200名駐守炮兵,還有200名由火槍手和長矛手組成的近衛部隊。

另外,就在炮台後不遠的澳門城裏,還有增援通道,隨時可以向炮台方向增兵。

這一座充斥著不規則線條的大型棱堡,是葡萄牙人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