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節 下龍灣登陸(第2/2頁)

並排而行的七八艘小艇,隨著艇員奮力劃動,很快渡過淺水區,來到鴻基港海岸邊。

“下船,快快快!”

三爺不知道的是,他第一個跳下船的動作,意義深刻。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代表著自公元1428年大明撤銷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後,漢族勢力時隔200年,再一次真正意義上開疆拓土。

幾十號訓練有素的先遣隊員很快跳下了小艇,在齊膝深的海水裏跋涉幾步後,登上了沙灘。

飄雨中,三爺用力在泥濘的沙灘上跑了幾步後,左右橫視,然後按照之前在瓊州沙灘的訓練,開始給本小隊負責的扇面區域分派任務。為了不使手下在海潮和雨聲的幹擾中聽錯,他一邊大聲下令,一邊伸出手臂,平攤五指,做出了戰術指令。

“扁擔,前邊!”

“新會仔,右邊!”

得到命令是尖兵賀扁擔,以及另一個黑矮精壯的新會小子。這二人都是用冷兵器的好手,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全小隊也只有他們兩人在雨衣下還穿著半身鋼甲。

下一刻,提著長刀的賀扁擔和新會仔,開始按照三爺指派往各自的方向搜索而去。在他們身後,是拉出散兵線的三爺一行人。

最後邊留守的玉生少爺。密雨天氣極大地降低了火槍發火率,於是玉生領著4個火槍手留在後方壓陣。

處於熱帶氣候的安南海岸,和北方大明沿海還是有區別的。當吳猛小隊和其余小隊一起在沙灘上前行了不到50米距離後,面前就出現了稀稀拉拉的植被。再往前50米,各種熱帶植物便突兀地冒了出來,連同一些零散紅樹林在內,在二三百米的距離內,植被很快遮擋住了搜索隊伍的視線。

發現前方植被茂盛後,久經戰陣的三爺認為逢林莫入,於是他高舉右拳大喝道:“全體止步!就地警戒!”

很快,傳令兵向後奔跑,來到了被玉生他們一幹火槍手圍在中間的通訊兵。

通訊兵的模樣有點搞,胸前是用防水帆布包裹起來的小巧軍用電台,身後背著一面撐起來的折疊方傘用來防雨。

聽到傳令兵帶來的消息後,通訊兵很快用電台將前方的情況傳送了回去。

在當前的能見度情況下,遠在海面上的船隊是看不到岸上情況的,只能等待前方消息。所以接收到電台信號後,已經折回去的小艇,很快又將第二批隊員送上了岸。

由於岸上已經有了警戒哨,第二撥的小艇中就多塞了一些人。兩輪運輸後,200名先遣隊員完成了登陸行動。

這之後,船隊所有的小艇都被放了下來。總調度很快安排好了航道,幾十艘小艇開始川流不息地將工人和工具運上了岸。

截止目前,盡管登陸行動很順利,但是船隊司令沙正明依舊頻頻看表:誰都知道,敵前登陸後的前24小時是最為關鍵的,這關系到能不能站住腳的問題。

盡管情報表明,十七世紀的北越軍隊大概率不會出現在下龍灣,然而沙正明可一點都不敢冒這個險:所謂的情報只是一些歷史資料和簡單的事前偵查船近岸觀察,他老人家頭頂現在沒有北鬥系統,鬼知道那些茂盛的植被後方下一刻會不會沖出來北越士兵?

凡事預則立,不按照最壞情況準備預案,是他這個軍人的失職。

這個年代的北越士兵是相當有戰鬥力的——這份情報沙正明磕一點都不懷疑。畢竟越南這一時期早已進入南北內戰模式,和內部承平的大明不一樣,北越士兵不能打是不可能的。

陌生的敵國,陌生的海岸,茂盛的植被,外加能見度極低的雨霧天氣,威力降低的步槍……這種糟糕的環境簡直就是弱者用來打臉強者的標準配備。

強如美帝當年也在這塊土地上折戟沉沙,沙正明現在不清楚這些只經過草草訓練的“殖民民團”,在突發情況下能不能守住灘頭陣地。

感受到了緊張氣氛的建築工人們,上岸後一刻也不敢停歇。他們上岸後推進了一段路後,迅速選定位置挖起了排水溝,然後開始架設帳篷。

另一部分人則拎著工具沖向了遮擋視野的植被線:視野是強者的優勢所在,必須第一時間清理。

理論上說,這一類危險且低級的工作,都應該交給奴隸來完成的。可眼下沒有奴隸,所以只能由“正式工”去拼命鏟除植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