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2/2頁)

總得來說,盡管逃回來幾萬敗兵,算是多少留了點裏子;但是崇禎以及鼓吹在關外“結硬寨,打呆仗”的一幹築堡流大臣,這次算是徹底被打了臉。

這些人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戰線每推進一步,付出的資源就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然而明白已經沒用了。靠著幾萬膽子嚇破的明軍,在今後的日子裏,明廷也只能全線收縮,將戰線勉力維持在錦州一線。

至於說反擊,那是再也休想。

這一戰損失的東西太多,不光是軍隊和物資,最重要的,是將後金入寇以來,明國上下積攢的那點心氣又給打沒了……

缺乏戰略遠見,對軍隊戰鬥力沒有半點逼數的崇禎以及文臣集團,這次又要吞下戰略冒進的苦果了。歷史上的孫承宗,在這次大淩河堡戰役之後,很快遭到敵對派系官員攻訐,不得已上了告老折子,被人趕回了老家。

當然了,在這個位面,雖說老孫頭依舊被強迫退休,但是崇禎皇帝到底還是沒有絕望:實在不成,放大招唄。

大招是什麽?南方曹忠臣啊!

然而崇禎會不會在將來走這一步棋,那誰也說不上,畢竟歷史到今天已經改變太多。而崇禎皇帝也不再是從前那個少年,他學會了搞平衡,學會了猜忌,學會了帝王心術。

更加重要的是,在身邊一些“有識之士”的點撥下,崇禎現在很是明白藩鎮的害處——真讓曹忠臣滅了北虜,到時候朝廷賞什麽?異姓封王?封得下去嗎?白綾一根?那軍閥吃這一套嗎?

所以,不到走投無路那一天,估計皇上是不會再邀請南方那條大蟲北上的。

有道是無巧不成書。

就在永平參將大人鉆出山海關城門那一刻,遠在山東半島最東端的登州城,卻迎來了進門客。

登州,後世的威海附近。有明一代,來自環渤海海域的軍事威脅加大,朝廷逐漸重視起山東半島的海事防禦。於是登州從一個小縣變成了水軍重鎮:“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

到了明末,由於登州又負擔起了跨渤海補給東江鎮的重任,於是朝廷增設登萊巡撫,總理對遼事宜。

1631年10月25日,午後。

位於登州水門後的官碼頭上,旗幟招展。單從排列於碼頭上的官袍看過去的話,登州城裏的文武大員悉數到齊。

如此隆重的場面,接待的自然不是尋常客人:正在水城裏緩緩下錨的,是數量高達二十艘的巨舶。

如此多的巨舶,從進城那一刻起,就將水城的水面給擠占的滿滿當當。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發自廣東新區的北上增援船隊。

增援船隊由兩艘炮艦、兩艘護衛艦、以及十六艘大型商船組成。艦隊司令是最早進入明朝武將體系的穿越者沙正明,而實際上的主持者,則是北方三人組之一的張中琪。

其實早在2個月前,有關大淩河戰役的會議結束後,增援艦隊就組織人馬物資出發了。

然而這一路上增援艦隊走走停停,沿途時不時還捎帶著倒換一些貨物,所以行程並不快。直到前日,擁有機械動力的艦隊,才來到了登州外海。

到了登州外海後,艦隊又下錨一日。等到從天津出發的張中琪上船之後,這才聯絡登州官方,要求入城。

那麽對於增援艦隊的到來,登州方面的態度如何呢?

四個字可以形容:“闔城歡迎”。

此處的闔城,是包括了至少三股登州勢力:孫元化本人一股,孔有德等本地武裝一股,另外,數量最多的登州土著商民,自然也算是一股了。

有了這三股勢力的歡迎,今天出現在水城碼頭上的隆重歡迎儀式,也就能講得通了。

各路人馬喜迎來客的緣由,留待後話再講。且說當最大的一艘炮艦停穩在碼頭後,當先一名下船者,正是不久前才官升一級,穿著副將袍服,高大雄壯不似明人的沙正明沙將軍。

而原本坐在一張官帽椅上的登萊巡撫孫元化,此刻也早已起身迎上前去,和沙正明見禮互道問候。

一應官方禮數盡到後,接下來是介紹環節:孫巡撫一一給沙副將介紹登州文武。

下一刻,當介紹到一員年輕參將時,沙副將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只見他伸出手,握住年輕人的雙臂搖晃幾下:“孔將軍,久仰久仰。這一次,你我可要同舟共濟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