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節 鄭和島

一直以來,隨著某個自成體系的小社會茁壯發展,如今的大燕國,觸角每伸到一地,基本都有了一套固定的開發流程。

因地制宜,核心程序不變。

遠離大明的西貢城也不例外。

狹小逼仄的傳統城池,缺乏各種市政設施,不但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城市發展規劃格局,還經常爆發各種傳染性疾病,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西貢這種並不算大的傳統城池,入駐的南洋總督行轅還有更深一層考慮:舉目皆敵的地方,起碼在一開始的時間裏,城池裏面最好只住自己人。

想清楚後,大佬當日前腳入城,後腳就頒布政令,開始按照標準套路整治起來。

第一步自然是遷民。

一張白紙好做畫。遷出居民,才能改造城池。最終,城池內只會留下軍營+官廨+倉儲的功能性建築群。

可以理解為十七世紀的租界。

動遷的順序很清楚,先是西貢城內的貧民區,然後是中產,最後是有錢人。一個月時間內,陸續都被拿著刀槍的士兵“動遷”,出城別居。

在大明這麽搞,當政者要考慮“民怨沸騰”這個命題。穿越眾當初寧可從無到有建設新區也不願意開發廣州城,就有這個顧慮在裏面……大規模動遷容易出事情。

然而在西貢,無法無天的邵大總督壓根沒有和土著商量的意思,一切以效率為導向,不服……照著我這口刀說話!?

不消說,無奈被趕出城的柬埔寨土著肯定是有怨氣的。可令人驚詫的是,沒過幾天,怨氣首先在貧民群體中消散了……

某些人的手段永遠是老一套,但是永遠管用。

首先,被趕出城的貧民,馬上得到了一份工作:拆除城裏城外的“雜亂”建築,清理垃圾,收集建築材料。

所有人手被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負責在城內平整地基挖掘排水系統,修建新的功能建築區域。

另一部分人負責在城外建造新住宅區……經適房。

在雨熱地區,所謂的經適房,其實就是最常見的吊腳樓而已。只不過這一次修建的吊腳樓是標準化產物,建造速度非常快。

最後一部分人負責去周邊地區收集建築材料。

貧民得到工作的同時,也得到了居住在城外經適房小區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慷慨的外來者,拿出了閃亮的錢幣和各種日用品來支付工錢。

在盛產稻米的湄公河平原支付工錢,北方通用的糧食並不好使,硬通貨是千裏迢迢運來的日用品。

事實上,廣袤的東南亞地區,過去現在存在的眾多古國,都是華商所建。華人早在漢朝時期就推動了蠻荒地帶的文明進程,也令土著知曉了各種中國日用品。

平時同樣幹著苦累的工作,拿著微薄報酬的貧民,在有了容身的居所,領到精美的鑄鐵湯鍋和瓷碗後,很快就忘記了之前所有不快,開心地為外來者服務起來。

不能怪貧民的思想轉變太快。

無論哪個時代,何種政權,生活困頓的貧民階層,是最容易轉變的群體。

更何況現在是十七世紀,是家天下、土王、部族、貴族和封臣的時代。近代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遠沒有在民眾中形成,人類效忠的第一對象是自己的家族。

於是,當貧民發現日子反而比之前更好之後,很快就安心給外來者工作了,他們沒有任何後世人所具有的思想包袱。

最大的群體安頓好後,剩下的中產和富人們,總督府並沒有沒收他們的財產,而是大方的允許這些人自由選擇:帶著浮財回歸北方高原,也可以留下來做個順民。

當然,前者在平原地帶所擁有的私人土地,就要被沒收了。

所謂善財難舍,一部分人最終還是冒險留了下來。這些人之前大多都是商人,有冒險精神。他們賭這一次,希望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所謂總督府,不會在事後侵奪他們的家財。

帶著家眷和金銀回歸金邊城的,大多都是一些柬埔寨權貴。這些人之前在西貢做人上人,靠的是王國的權威。這一次柬埔寨勢力撤出低地,之前所謂的權貴沒了倚仗,自然要跑路的。

邵強給這些權貴統統放了行。在他眼裏,權貴留下的私人田莊才是最珍貴的。至於那點浮財……對於工業化的國家來說,根本不是事。等翻過年再和柬埔寨佬做生意,用雜貨換回來就完事了。

時間:1634年10月底,聯軍占領西貢2個月後。

地點:西貢城外。

往日的城池,如今除了特有的石塊城墻外,其余內外已經大變了容貌。

城頭上用來守城的拍杆這類物事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拿著火槍的守軍和青光閃閃的火炮。

城下,之前淩亂散落的菜市米市魚市等等包括城關居民都已經重新安排。整齊敞亮的功能性竹木大棚,正在按照規劃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