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高歡笑子(第2/2頁)

更別提高澄麾下京畿將領,他們之中爵位最高的是慕容紹宗,獲封索盧縣開國侯,但他這爵位與侯淵一樣,都是爾朱氏所封。

高歡掌權後,當然不可能將歸順的兩人擼去爵位,但到底沒有高黨勛貴們的爵位顯赫。

其余人中,獨孤永業代領三千弓手,不可能投入攻城。

所謂侯爵以下皆封縣侯,說到底,就是高澄專為段韶、斛律光、高季式、王思政四人提供的便利。

前三人是自己最信任的將領,最後一個是自己嶽丈。

王思政若非高澄插手,早就因為擁立元修獲得侯爵。

另外三人之中,段韶因參與韓陵之戰,建言有功,得了一個下洛縣男,又常年追隨高澄征戰,進為下洛縣子。

高季式以襄陽之戰領五百騎阻攔陳慶之的功勞,得了一個乘氏縣男,之後也憑著追隨高澄征戰,進為乘氏縣子。

最慘的就是斛律光,跟了高澄多年,什麽功勞都沒撈到,韓陵之戰留在高澄身邊當護衛;平定三荊,又被留在洛陽練兵;救援竇泰,更是因為當時麾下全是步卒,也沒有他的份。

其余各戰,多是仰賴高澄謀略,又哪來的他立功機會。

還是高澄實在看不下去,以斛律光多年辛苦為由,授予永樂縣男。

以潼關的重要性,想必高歡也會認可這番許諾。

相比與大將的許諾,對將士們的激勵更為重要。

帥帳外早已搭設好了高台,眾將紛紛集結部眾。

高澄登上高台,拿著簡易大喇叭喊話,他重申昔日與京畿軍將士們的誓言,功必賞,過必罰,傷殘之人能夠得到照養,死難之士家眷會收獲撫恤。

而隨著高澄這些年的征戰,屢有傷亡,所教養的遺孤與日俱增,開設的學校也同樣多了起來。

最早的一批是襄陽城下,四百親衛的遺孤,他們之中年紀較大的少年,到如今也長成了青年,學武的,便在軍隊做基層軍官,學文的,就在衙署當執筆小吏。

這些事情京畿軍將士都看在眼裏,原本沒必要高澄再多嘴激勵,但軍中還有三萬五千州郡兵,他們才是蟻附攻城的主力。

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不將他們的積極性調到起來,難道真拿自己的寶貝疙瘩京畿軍消耗潼關的守城器械。

嫡系就要有嫡系的用法,常某人都明白的道理。

高澄也算有底線了,至少沒驅使民夫攻城,在他看來,州郡兵同樣領一份外兵軍餉,也沒什麽好抱怨,各自任務不同罷了。

例如京畿軍隨高澄四處征戰賣命,終於使南梁不能威脅到河南腹地的時候,這些河南腹地的州郡兵就很悠閑的在駐守城池。

小高王的軍餉可不是白拿的。

山塬上的潼關,各處都在熬煮金汁,黑煙升騰,臭氣彌漫城頭。

高澄放目遠眺,慕容紹宗與王思政在前線指揮州郡兵蟻附攻城。

小心謹慎的他才不會親往前線督戰,前有龐統攻城中流矢,後有蒙哥死在釣魚城下,給足了小高王教訓。

投石車相互轟擊,隔得遠了,高澄也聽不清被滾燙金汁澆灌的將士們的淒厲哀嚎。

慈不掌兵,歷來如此,能做得只有照養他們的家眷,給他們的子嗣一份前途。

當高澄狠心下令奔襲四百八十裏的京畿騎卒,不做休整,立即向宇文泰發起亡命沖鋒的時候,他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山塬上的戰況越發激烈,一波又一波的沖鋒被打退,但守軍的反擊力度也在逐步減弱。

毫無疑問,潼關是座堅固堡壘,但它並未牢不可破。

在失去關中支援的情況下,當守城物資被逐漸消耗,士卒身心疲憊的時候,城墻再是堅固,也能將它看作紙張。

這也是潼關這座關隘曾在高歡與宇文泰之間易手的原因。

歷史上元修西逃,高歡曾經攻取了潼關,高敖曹甚至一路追擊進了關中。

只是因為擔憂後方不穩,才不得已罷兵。

畢竟驅逐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歷史上高氏對於河南的掌控力度,無論如何也不能比擬高澄的精耕細作。

雖然留了將士駐守潼關,卻也被宇文泰奪了回去,高歡就此失去了一條重要的入關路線。

經歷了一天的攻防,州郡兵們退下來的時候,疲憊不堪,高澄暫時還不清楚傷亡,但現在不是顧及這個的時候。

該有的賞賜,絕不會少了他們,對傷殘、死者的承諾,高澄也不會違背。

回首望向身後,夜色中,是休息了一整天,精神飽滿的京畿軍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