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改革官制(第2/2頁)

當然,作為權力的所有者,使用權力不能肆無忌憚,真要有人反對就弄死的做法太過粗暴,將來子孫借鑒,誰還敢勸諫。

打擊貪腐庸碌之輩,空出職位,從而廢除三公九卿制,這也是對權力的一次妥善使用。

而在廢除三公九卿制之前,也需要對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

高澄與親信們商議後,明確了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的原則。

為何高澄批閱奏折從未經過門下省審核?

太昌元年(532年),在高澄建議下,被高歡擁立的元善見,投桃報李,加授高澄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而侍中,正是門下省主官,這也能理解高乾為何因丟了侍中一職而悶悶不樂。

之所以只說高澄掌控中書、尚書兩省,只因為在高氏掌權以後,侍中長期保持四人及以上的規模。

因司馬子如出洛,轉任並州刺史,卸下侍中一職。

如今洛陽城中只有高澄、高隆之、李元忠三位侍中。

但是因安定晉陽之功,孫騰將被調往洛陽,加侍中,授三師之一的太保銜。

而往洛陽養病的段榮也被授予侍中一職,加三公之一的司徒一職。

高澄對於權力有著自己的野心,如今三省之中,已有兩省在握,他計劃將門下省也完全掌控,真正做到集決策、審核、執行於一身。

如此一來,必須改變五位侍中並存的局面。

但這四人全是高歡、高澄兩父子的心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采取打壓手段。

所能做的,無非就是官職置換。

由於高澄就任中書監,職權與其相同,位次稍遜的中書令不敢與他同列,已經請老歸鄉。

高澄也屬意將段榮由侍中、司徒改任中書令。

姨父來洛陽本就是養病,不可能以中書令的身份與自己爭權。

而中書令也斷然不會辱沒了段榮的身份。

五名侍中以去其一,只剩四人。

高澄留幕僚們繼續在大堂商議,自己在高季式等人的護衛下,往府衙廂房向高歡手書一封,請他在晉陽為尚書右仆射、侍中李元忠空出相應的職位,調其北上。

這也是高氏晉陽-洛陽軍政二元制的特殊體制,所帶來的一項便利。

官員無論是調往晉陽,或是任職洛陽,都不會視作被驅離權力中央。

高澄相信高歡會做好相應的安排,偌大的相國府與中外府,安置一個李元忠並非難事。

況且李元忠在洛陽也待了五六年,是時候做出調動。

一封書信,四位侍中又去其一,只剩三人,即高澄、高隆之以及收到來自洛陽的調令後,即將南下的孫騰。

李元忠的去職不僅將減少一個侍中之位,也能將尚書右仆射一職空缺出來。

高澄打算拿這個職位與孫騰做一次置換,將他由侍中改任尚書右仆射,在尚書令高澄久居中書省的情況下,與左仆射高隆之一起,代為行使權力。

這一操作,也能讓僅剩的三名侍中,再去一人,只剩高澄與他忠實的叔父,高隆之。

恢復了西晉設置門下省時的初衷,設侍中兩人,共掌門下省。

而高隆之又有尚書左仆射一職,必須長居尚書省,安排各項事務的執行,必然無暇分身。

這樣的情況,也意味著高澄只需任用一名心腹為黃門侍郎,就能徹底掌控門下省。

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集中書、尚書、門下三省權力於一身。

朝廷每頒布一項政令,必須經過這樣一套流程:由高澄以中書監的身份,決策與批閱;再經他以侍中的身份,自己審核;最終下發至尚書省,由他以尚書令的身份,吩咐尚書左右仆射安排六部具體實施。

而黃門侍郎的人選,高澄也在長史崔昂與主薄溫子昇之間猶豫。

高澄將書信吩咐親隨安排人送往晉陽,再回大堂。

屋裏原本就官制改革討論得熱火朝天,見高澄回來,也紛紛停下聲來。

官制改革當然不可能止於廢除三公九卿制。

高澄坐回主位,突然對幕府長史崔昂道:

“懷遠,你在我幕府奔波也有數年,也是時候出幕任職了,我意,由你擔任黃門侍郎,你可願意?”

崔昂聞言,喜不自勝,連忙應聲領命。

高澄又對溫子昇道:

“懷遠出幕任職,長史便由鵬舉接替,至於鵬舉所留主薄一職……”

高澄環視一圈,最終將目光落在張師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