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堂議沖突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為拉攏門閥士族,采納尚書令陳群的建議,建制九品官人之法以來,九品中正制已存在三百三十七年之久。

自晉以後,南朝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察覺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做出調整。

例如高澄的老朋友蕭衍。

505年,蕭衍設置五經博士,設立五經館,招收寒門弟子進學。

學生食宿學費全免,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經書,通過考試,便可為官。

蕭衍甚至放話,不管是放牛出身,還是替人放羊,只要通過考試,就能得到錄用。

對比三十年後的蕭菩薩,前後變化,讓人唏噓。

南朝統治者,在想辦法擺脫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北朝,卻由孝文帝將中正制給移植過來,如今已歷四十余年。

所幸,對於高澄來說,廢除九品中正制,並不困難。

不能否定河北士族在高氏建義的過程中發揮過的重要作用,他們也是如今高黨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高家的根基,卻在六鎮鮮卑。

九品中正制廢除與否,動搖不了高氏的基本盤。

河北士族若是敢於以命相搏,當年人口括檢,也不會乖乖交出六十萬隱戶丁口。

雖然高澄所倚重的文士,許多都是出自門閥士族,比如出身弘農楊氏的楊愔、博陵三崔等人。

但他相信,這群親信們,能夠在自己的前途上作出取舍。

楊愔自不必提,慘遭滅族之禍的他,如今宗族也沒剩幾個人。

博陵三崔在括檢戶口時的踴躍,猶在眼前。

趙彥深這種貧寒出身更不用提。

但高澄又一次召集文臣、幕僚,其中還包括正準備啟程往晉陽任職的李元忠在內,一應洛陽勛貴中的河北士人。

就連高隆之這個冒認的渤海高氏,也被一同招進了中書省。

元善見召開的朝議只是小高王作秀的場所,中書省議事大堂才是東魏政治中心。

高澄也不繞圈子,直接讓眾人闡述自己對九品中正制優缺點的看法。

新任大將軍府主薄張師齊,首先發表自己的看法。

出身卑微的他,猛烈抨擊中正制度,認為中正對人才的不公平評價,導致寒門才子不能得用,士族庸碌之輩,卻竊據高位。

這一波範圍輸出引起了李元忠等士人不滿,紛紛聲討張師齊,也有少數出身寒門的幕僚下場聲援張師齊。

一時間中書省議事大堂吵鬧得跟菜市場一般。

若非高澄喝止,只怕今日就要在這裏上演一場全武行。

高澄平心靜氣,對眾人說道:

“澄今日招諸君前來,是要聽取諸位對現行選官制度的看法,既然諸位立場分明,不如這樣,先由士族向我闡述九品官人法的益處,再由寒門為我分析其弊端。”

李元忠身為趙郡李氏宗主,被推為代表,向高澄進言。

他認同了張師齊之前對中正評價不公的抨擊,但也著重提到九品中正制對穩定統治、安撫士族的作用。

就差與高澄說一句:

‘大將軍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寒門、百姓治天下也。’

當然,他也沒這個膽量這樣講。

畢竟高澄這個權力欲旺盛的家夥,跟某仁宗、神宗不同,誰敢跟他共治天下,他非得將對方愉悅送走不可。

高歡若不是他父親,只怕小高王早已經在私底下開始算計對方。

高澄傾聽了李元忠的看法,又問其余士族道:

“可還有人補充?”

有人試探著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為標準。

當即引起了張師齊等一眾寒士的不滿:

“何謂三者並重?唯重門第耳!”

張師齊不帶怕的,他甚至拿博陵崔氏舉例,自孝文帝改革以來,博陵崔氏子弟只要成年,不論賢愚人人都能獲官。

也只差沒說造成北魏官少人多的局面,是因為博陵崔氏等士族太能生養。

博陵三崔如今只有新任黃門侍郎崔昂在洛陽,事關宗族聲譽,他只能硬著頭皮辯解是家族重視文教,人人都有才學。

張師齊回以冷笑。

高澄第一次發現,這個在自己面前阿諛奉承的家夥,原來這麽勇。

其實張師齊的勇氣正是來源於高澄。

他因記錄高澄言行的原因,常伴左右,可以說是當今世上最了解他的一批人之一。

高澄突然召集眾人品評九品中正制,打的是什麽主意,他心底門清。

張師齊一點也不在乎同僚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只知道,沒有家世背景的自己,只有討好高澄,投其所好,才能飛黃騰達。

大將軍府主薄,這個曾經可望不可即的高位入手,也讓張師齊對自己的仕途,更有野望。

高澄再一次止住爭端,最後問了一次士族,九品官人法可還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