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改善財政

沉浸在喜悅中的高澄為長子取乳名為菩薩奴,次子取乳名為阿苽。

菩薩奴自然是高澄回憶起人生初次時,與爾朱英娥那番菩薩送子的戲言。

苽作為糧、菜兼用的作物,不可能是高澄要吃兒子,只是希望二郎好養活。

乳名可以隨意取,大名卻必須鄭重,高澄為長子取名高孝璋,次子取名高孝瑜。

一個璋字,足以說明高澄對長子的期望,他壓根就沒想過父子只相差十七歲的情況下,高孝璋究竟能不能熬過自己。

高澄遣人將兩個名字送往晉陽,征詢高歡的意見。

心愛的女兒也沒有落下,高澄還沒有為她們取大名,只是將元明月所生的長女喚作阿宓。

等候她出生的當晚,高澄夢見自己身處洛水河畔,洛神禦風而來。

而晚了阿宓一天的次女由小爾朱所生,乳名叫果兒,希望她能成為自己的開心果。

兩兒兩女的平安降生,讓高澄歡喜之余,也能放心投入到政務當中。

一連休息了五天,第六日清晨,高澄早早就身處中書省,捧讀各地寒門學子的書信。

他們將信件投到當地府衙,由州縣長官安排信使統一送來洛陽。

那一句句激昂的言辭,與對不公的控訴,讓高澄久久難以釋懷。

捫心自問,他開科舉最主要的目的並非公平。

不能忍受士族子弟無分優劣,悉數為官,是次要原因。

通過科舉,將選官權力由各地回收至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每一個學子為官,都需經過高澄的選錄,通過他們或任職中央,或放任地方,從而在各個部門徹底掌控這個國家,而並非以往派一個心腹擔任刺史這般粗糙。

這才是高澄的主要目的。

也是他等不及統一,便著手於開創科舉的原因。

相對的公平,只不過是順手而為。

時代的進步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若非經過晚唐的屠戮,權力也難以從士族轉交到兩宋以後的寒門手中。

高澄無需等那麽久,他所創科舉,不同於隋唐科舉對門閥利益的保護,只重才能,不看出身。

不可否認,如今知識被士族掌控,所錄官員也注定多是士族出身。

但只要堅持重才不重出身的原則,通過開科舉,推廣蒙學與各級官學。

發展印刷術,將知識由世家大族,轉移至民間。

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出身寒門的學子,在朝堂崛起。

畢竟自己也才十七歲,年輕是最大的本錢。

哪怕花費二十年時間興文教,培育出大量寒門優秀人才,他也不過三十七歲,正值壯年。

高澄之所以執著於對寒門學子的培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區別於士族:他們難以威脅皇權。

開明如李世民,也會因為五娘子的乳名而冤殺李君羨。

要改變這種不安全感,正需寒門崛起,他們沒有家族力量支持,或許能走運連出數代進士,但到底是比不上門閥數百年的積累有威脅。

說到底,廢除九品中正,開科舉,高澄的初心只是維護自己的利益。

只不過他的利益符合了寒門學子的訴求。

高澄看了一陣子書信,其中偶爾摻雜著對九品中正制的維護,也沒再繼續讀下去。

學子們投信的熱情過於踴躍,真要一封封讀下去,接下來幾天也幹不成別的事。

高澄命人將高隆之請了過來,將自己對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鉛活字印刷術的設想盡數與他言語。

這也引起了熟諳工事的高隆之高度重視,他清楚高澄所說的印刷術對知識推廣的重要性。

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沒有太多技術含量,關鍵只在於天才的靈機一動。

而鉛字印刷術則需要高隆之帶領工部慢慢研究了。

但高澄有的是耐心,他叮囑高隆之先讓人將雕版印刻出來,就以《九章算術》等科考書籍為模板。

高澄將六部交由高隆之、孫騰分領。

由高隆之領工、兵、戶三部,孫騰領吏、刑、禮三部。

工部、兵部交由高隆之自然是發揮他工事的特長,無論是農具還是攻城器械的制造,有這麽一個專業人事,總是會靠譜一些。

而戶部則完全是因為不能將他與吏部一起交給孫騰。

孫騰如今也來了洛陽,只等李昌儀一到,就能準備將她與元玉儀一起娶進門。

元玉儀的兄長元斌也無需往晉陽為奴,只不過在洛陽做奴興許對他來說更加煎熬,尤其是有舊交往孫騰府上拜訪的時候。

太昌六年四月十九,小皇帝在高澄授意下再開朝議。

高澄命人將來信分為兩份搬上朝堂,眾寡差距懸殊。

有一筐是表達對九品中正制的維護,而其余滿滿七筐都是民眾們對不公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