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搜刮財物

知識是無價的,但購買書本卻一定要收費。

急於緩解財政壓力的高澄已經顧不得吃相,他命高隆之繼續調人刻印雕版。

在洛陽周邊多設印刷廠,命人嚴加看守之余,高澄也打算實施科考書籍專賣制度。

畢竟這種雕版印刷沒什麽技術含量,很容易傳出去。

因此,權力就有了作用,直接用行政手段規定:

除了他小高王,誰也不許賣參考書!

什麽!有辱斯文?我一個鮮卑小兒,蠻夷也。

高家父子靈活的族屬,是其余統治者所不具備的。

平常自詡渤海高氏,漢人子弟,真要為了利益不顧臉面,那就自動切換成了鮮卑人。

你總不能跟我一個蠻夷來談道德斯文吧。

但高澄到底還是要點臉面,沒有出台規定不許借閱傳抄書籍。

書籍價格也沒有往高了定,不只是寒門,他還要考慮普通民戶的承受能力,印刷書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廣文教,而不是斂財。

在高澄的物質激勵下,刻板匠人們廢寢忘食,而印刷廠的生產也晝夜不息。

當第一批書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時候,科考書籍專賣制度也由中書省頒行天下。

這一制度立即引來一片罵聲,但小高也不慌了,在打擊書販子的同時,各州縣不斷傳來的售罄消息讓他喜笑顏開。

包括在洛陽與高澄詳談過為政綱要,新近上任的相州刺史楊愔,與青州刺史趙彥深、兗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紛紛來信,讓高澄第二批多發一些書籍過來。

高澄並沒有吃獨食,為了激勵地方官府打擊非法書販,高澄分了三成利潤給地方財政。

楊愔等人要一展拳腳,必須有財政支撐才行,這也是他們這麽用心的原因。

高澄催促印刷廠加大生產,準備輸送第二批書籍的同時,也著手對貨幣進行改革。

單靠販賣書籍能緩解財政緊張,但依然不足以支撐起高澄預想中的官學與蒙學。

如此自然要想盡辦法,貨幣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混亂的貨幣政策一言難盡。

各種劣幣充斥市場,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價值,所以高澄破潼關時給出的賞格除了爵位以外,是三千匹絹布,而不是錢幣。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從兩個角度下手,其一是打擊私人鑄幣,其二是推出足重的錢幣。

高澄也有想過發行紙鈔,但一來要考慮民眾的接受度,二來也是明朝寶鈔濫發的教訓。

自己一個文科生,懂經濟常識,但子孫不可能控制住印錢的欲望。

高澄最終還是放棄了紙鈔的想法。

鑄幣屬工事,交給誰也不用多考慮,手頭有個冶煉老祖,就該當驢來使喚。

當即讓高隆之從鉛活字印刷的研究中抽身,主持鑄幣工作。

兒子娶了高歡庶女,真以為他高澄做媒是不用回報的!

爾朱英娥、小爾朱、元玉儀、元靜儀,四次做媒,從未收獲回報的孫騰表示情緒穩定。

當然,高澄從沒忘記老孫的功勞,將來即使熬不到開國,也要追贈一個王爵,雖然到他兒子就只能降為公爵。

高隆之同樣如此,他搶奪玉璽、欺負皇帝,惡行累累,但他照樣是小高王辛勤的小蜜蜂。

對於高澄所交代的任務,高隆之總是抱著極高的熱情去對待。

一起在洛陽過了七年,他了解高澄與其父高歡一樣,都是重情義的人,如今苦點累點,將來都是在為子孫積福。

送走了高隆之,高澄將正在閉門修撰律令的封述喚了過來,征詢他對私鑄錢幣的處置意見。

這位法學大家給了高澄一個字的建議:殺。

聽從專家的意見,中書監高澄起草政令,經侍中高澄審核通過,由中書省頒行天下,再以尚書令的向刑部傳去口訓,一律嚴懲劣幣販子,充沒其販售所得。

由於誰也說不清到底販售了多少,自然就是沒收全部家財。

這項政令才頒發還不知其發展,高澄就打起了化緣的主意。

化緣對象也是他的老朋友了,佛教。

當年充沒寺廟產業,一頓給吃撐了的高澄並沒有打佛像的主意。

洛陽一千三百余寺,被他抹了零頭,留了十三座寺廟。

那些被廢除的佛寺可不缺少佛像。

如今又餓了的高澄,看著那些金光璀璨的佛像,打起了金漆的主意。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刮金漆的運動,在高澄的主持下在東魏開展。

小高王放過了那些被允許設立的廟宇,但依舊止不住僧尼與信眾的不滿。

因高澄刮金漆的行為,也給他冠以高扒皮的名號。

不過他們也只敢暗地裏稱呼,明面上那還是要擁護小高王的領導。

當然,高澄是個注重公平的人,沒理由禍害了佛教,就放過道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