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再入關

發現問題,自然要解決問題,恰好關隴地區地廣人稀,隴山被幾乎遷空,關中原本因為大旱丟了七八成人口,又有兩萬余戶隨宇文泰逃離長安,高澄此前遷徙30萬民戶、10萬州郡兵家眷,相較於廣袤的關隴之地,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尤其是原本關隴地區被俘的10萬州郡兵及其家眷也被分往三河地區。

繼續向關隴地區遷徙三河民眾,不能治本,卻也能暫時緩解這一問題。

不過不是現在,春耕早已過去,若要再度遷徙民眾,最好是等到秋收以後。

高澄找來相國府一眾幕僚商議後,立即去信洛陽,要求留守眾人必須在秋收以後、自己回歸洛陽之前,安排好三河地區一百萬戶西遷關隴一事,當然,下達這項政令的必須是獨斷專行的元善見,小高王可是在外地巡視,跟他又有什麽關系。

當然,不能只是甩鍋,後續為這一百萬戶的稅賦減免也必須跟上。

若是抵消掉關隴與三河互相遷徙的10州郡兵,高澄將分兩次共向關隴地區遷徙民眾130萬戶。

按一戶5口計算,這一趟將遷徙650萬人口,關東地區原有2000余萬人口將縮減至1350余萬左右,關隴地區人口也將從200余萬提升至850余萬以上。

既緩解了關東人地矛盾,又恢復了關隴地區生產活力,同時也能穩固高氏在關西之地的統治,畢竟等遷徙計劃完成以後,占據關隴地區人口大多數的將是原東魏治下民眾,他們對宇文泰與西魏政權可沒什麽感情。

不過代價也不小,未來3-5年內,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屬於稅賦減免群體,國家財政稅賦收入銳減三分之一。

其實三河地區民眾難以足額分得田地一事,高澄早有耳聞,之所以遲遲沒有處理,歸根結底還是窮。

本就一窮二白的國庫,還要在未來3-5年減去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讓小高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這才聽之任之,只在第一波遷徙浪潮中,安排了30萬民戶、10萬州郡兵家眷往關隴,準備過一兩年,挺過了財政危機,再組織民眾大舉西遷。

而如今高澄起意秋收後遷徙民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曬鹽法帶來的收入,足以彌補為遷戶減免稅賦造成的財政損失,甚至仍有富余。

北方2200萬人口,民間對食鹽有著巨大的需求量,相較於鹽販們的煮鹽,曬鹽具有諸多優勢,能夠在價格上形成降維打擊。

唐朝中後期依靠高額的鹽稅維持統治,高澄則計劃通過薄利多銷的手段挺過財政危機。

鹽販們肯定會鬧騰,但今時不同往日,高澄當年對鹽販們讓步,允許他們繼續壟斷民間市場,自己只是嚴查逃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官鹽產量根本不可能滿足民間需求。

如今曬鹽法一旦在沿海各州鋪開,官鹽產量必然呈現爆炸式增長,沒有了供需顧慮,同時宇文泰這個心腹大患也被趕去了蜀中,鹽販們若敢生事,定叫他們領教高家鐵拳的厲害,大鹽販可人人富得流油,說不定還能借此發一筆橫財。

晉陽的渤海王府早已被換上了齊王府的匾額,可高歡生活過的痕跡卻不能抹除,高澄入住以後,總是恍惚間望見了高歡的身影,為此受了不小的驚嚇。

只住了一天,匆匆為八弟高淯與太原王氏嫡女定下親事,便急急忙忙啟程南下,又往汾州走了一趟,在汾州足足逗留了五天,與汾州刺史辛術食則同席、寢則同榻,在齊王的主動示好下,兩人關系打得火熱。

辛術是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與高隆之一般,都是這個時代少有的理工科人才,其人清儉寡欲,又勤於政事,是高氏一黨中少有能夠上馬領軍、下馬治民的人物。

前些年辛術出任清河郡守,遭父憂去職,清河父老立碑為其頌德,守孝期過,高澄本想將其招致自己麾下,奈何高歡不肯放人,想想在高澄麾下被當驢使喚的高隆之,就能知曉小高王對辛術的垂涎。

而忍痛把辛術暫時留在汾州,其實也是為了給晉陽的潘樂上一道鎖,高澄對竇泰都如此防備,沒道理不防一手潘樂。

相應的,當秋收以後,三河地區百萬戶民眾陸續遷往關隴,高澄不可能讓婁昭、王思政繼續在關中、隴右一人獨尊。

尤其是王思政,隴右兵權必須要被分割。

高澄在汾州與辛術親近了五天後,並沒有南下晉州,再入關中,而是先過汾水,去了一趟建州,於情於理,高澄都必須去看望高婁斤。

厙狄幹之妻只是高歡異母妹,高婁斤卻實實在在是高歡同母姐,高歡才出生母親便去世,是由這位同母姐一手撫養長大,名為姑母,實際與祖母無異。

無論高澄對尉景是什麽樣的看法,對待高婁斤卻都必須得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