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備戰

溫子昇過了淮河便一路鬧騰,南梁細作也不是瞎子、聾子,早早快馬就將消息傳到了建康。

據說素來難見喜怒的蕭菩薩得知遭人汙蔑後,也失了平常心,破口大罵鮮卑小兒欺人太甚。

但噴人不能解決問題,滿朝文武都知道這是齊國在戰前的輿論攻勢,說了這麽多年的齊人南侵,正由設想轉為現實。

凡事有利有弊,高澄大搞輿論攻勢,固然能夠激起軍民戰心,亦能使蕭衍有充足的時間調兵遣將,從容備戰。

淮南防禦,豫州州治壽陽為重,此前豫州刺史羊鴉仁被俘遇害,蕭衍以侄兒蕭淵明繼任豫州刺史,鎮守壽陽,如今得知高澄行將南下,蕭衍陸續調派十萬水陸大軍至蕭淵明麾下,以備齊軍。

又任命另一名侄兒蕭範為南豫州刺史,督軍守合肥,作為後援。

淮南其余各州亦派遣心腹鎮守,作勢要死守淮南。

又以其子湘東王蕭繹為荊州刺史,調集荊南部隊往江陵集結,以為防備。

蕭衍也沒忘了在嶺南平叛的過程中表現驚艷的陳霸先,命其總七郡之兵北上。

做出一系列調動之後,當夜,蕭衍做了一場夢,他喚來寵臣朱異,與之言道:

“夢中原盡平,舉朝稱慶。”

說罷又強調道:

“吾生平少夢,夢必有實。”

此時蕭衍的心理已經有了變化,他覺得這個夢似乎是在預兆高澄南征大敗,梁軍趁機反撲,一舉蕩平中原。

朱異自然是連連稱賀,一時間,君臣盡是喜氣洋洋。

與此同時,襄陽城外,侯景正與人依依惜別,不舍之情溢於言表。

這種情緒高澄也時常流露,只不過多是裝的,而侯景此番卻著實發自真心實意。

高澄稱帝以後,發布招賢令,侯景舊友司馬子如舉薦王偉,遂下詔招其入洛接受考核。

雖說還有一場考核要過,但侯景深知以王偉的才能,此去必受重用,再難續主仆情誼,故而哀傷不舍。

當然,所謂司馬子如舉薦都是明面上的安排,畢竟王偉是侯景的謀主,要把他調到身邊,怎麽著也得有個理由,若無緣無故,一紙調令將其喚來,侯景難免生疑:王偉什麽時候跟高澄搭上了線。

高澄這般煞費苦心將王偉要來,也不是沒有原由。

俗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可高澄身邊文臣多以政務見長,在軍事方面卻少有謀士。

司馬子如算一個,但他已經五十九歲,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讓他以如此高齡隨軍南下,說不得就有可能病死在途中。

並州刺史陳元康有智謀,高澄遂免其並州刺史一職,另選心腹,高歡舊僚張纂代替,將陳元康征召入朝,準備讓其與王纮、王峻為他參贊軍事。

可這還不夠,高澄又瞄上了輔佐侯景以區區八千人橫掃江東的王偉。

是他慫恿侯景渡江,在侯景久攻建康台城不克,軍中缺糧、外敵環伺的情況下,獻策詐和,利用和談時間,完成了糧食輸運,最終一舉破城。

據《梁書》記載,侯景對王偉言聽計從,甚至‘表、啟、書、檄,皆其所制’‘規摹篡奪,皆偉之謀。’

攻破台城以後,各地勤王之師紛紛退去,王偉認為援軍雖多,卻沒有統一的指揮,建議侯景應該主動出擊,逐一擊破。

可侯景得志便驕,不納王偉之計,聽從了蕭正德之言,選擇據守台城,任由義軍四散,也為後來的敗亡埋下伏筆。

侯景禍亂江南,王偉居功甚偉,然其被蕭繹所俘後,蕭繹憐其才甚至有心寬恕,若非王偉曾在一篇檄文中,譏諷蕭繹獨目,斷斷不會落得釘舌剜腹的下場。

這樣一位大才當面,高澄不可能視若無睹,王偉於南征,大有用途。

侯景得知高澄詔王偉入朝,自然不舍,卻也不敢違命,好在自己還有另一名幕僚索超世輔佐處理政務,便也依詔放行。

王偉辭別了侯景,乘車北行,來到洛陽的時候,溫子昇已經回朝,蕭衍一番歧視性言論也隨之傳遍了京畿地區。

也許是說得次數多了,溫子昇似乎把自己也給騙了,昭德元年(548年)三月十二,在朝堂上再度提起時,神情憤恨,由不得人不信。

高澄還未表態,陳留郡王彭樂便進言道:

“臣願領三萬精兵,為陛下將吳地老賊擒來洛陽問罪。”

其余將領,也不甘落於人後,紛紛出列請戰。

高澄見眾將求戰之心甚堅,又問文臣們的意見。

尚書左仆射崔季舒最先出列,對道:

“陛下止戰養民七年,如今府庫充實,足可供應大軍南征之需,臣素聞‘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如今偽梁辱及君上,群臣無不痛心疾首,臣請陛下應眾臣之請,南征伐梁,以雪此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