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陸

宜州,為江漢平原西側門戶,其治所名為夷陵。

與劉皇叔東出,跋山涉水參與陸遜的篝火盛會不同,自江陵往夷陵堪稱一馬平川。

故而夷陵防的是巴蜀,以其守荊襄方向,則大可不必,起不到太大的用途。

高澄派遣侯淵領三千騎襲取夷陵,便是認定憑借侯淵的智謀,當能有所作為。

其代表作有七百騎大破占據薊縣的韓樓數萬叛軍,以千余騎擒斬劉靈助。

侯淵若能不負厚望,趁天下人注意力都在江陵的時候,以奇兵襲得夷陵,自然是件喜事。

奪不來也無甚損失,大不了先下江陵,再揮兵西向,沿途路好走得很,沒有補給壓力,宜州江北之地,取之不難。

侯淵得令之後,分出五百騎卒,換上梁軍甲胄,此前奪取竟陵、長寧,以及侯景沿途攻城拔寨,北齊多有俘獲南梁士卒,故而不缺梁軍甲胄。

又找來降卒之中願意配合之人,許之以利,翻山來到夷陵城下,謊稱是潰軍,進不得江陵,故而來投宜州。

宜州刺史看他們灰頭土臉的模樣,不像有假,便開了城門,試圖收納潰兵,加強城防,侯淵當即領五百人奪門,埋伏在外的兩千五百騎卒盡數湧入城中,一舉襲占夷陵城,堵死了蜀地由江北東出之路。

高澄聞訊,毫不掩飾心中喜意,立即從後續征發,風塵仆仆趕來將領城下的五萬州郡兵中,分出五千人,由薛孤延統率,與侯淵交接,駐防宜州。

召還侯淵後,高澄對其不吝贊美之詞,命文吏為他記功,待戰後一並封賞。

侯淵猶不知疲憊,請命以三千騎卒渡江往荊南,若有機會則襲城,若無機會則劫掠,卻被高澄所阻。

高澄明白,侯淵也是急著想搏一個王爵。

侯淵早在爾朱氏當政時期,便被元曄授予漁陽郡開國公,由於是在廣阿之戰後歸附高氏,算不得信都元從,如今快二十年了,自己年過五旬,還是一個漁陽郡公,由不得他不急。

高澄寬慰了侯淵一番,並將侯景一並喚來,告知二人,只需攻破江陵,回朝之後必為他們頒授王爵。

二人當即請戰攻城,卻還是未得高澄允許,他還要等慕容紹宗、斛律光的消息。

此時慕容紹宗圍攻安陸城許久,卻始終未能破城。

安陸一名或許陌生,可說到江夏,便能有了印象,安陸即為漢末荊襄重鎮江夏郡的郡治。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八,正當慕容紹宗準備一如往常督軍攻城時,聞聽柳仲禮領三萬大軍來援。

慕容紹宗此前一路攻城略地,不止將士損耗,更要分兵留守,如今麾下哪還有三萬人,只剩了不足兩萬部眾,士卒疲憊不堪,早已是強弩之末,如何能抵擋柳仲禮三萬精兵。

按照正常邏輯來說,此時應該引軍後撤,然而慕容紹宗卻命部隊夜間出營,白天入營,制造大軍支援的假象,以期嚇退柳仲禮。

可柳仲禮也讀過史書,董卓這條計策疑兵之計恰巧他也懂,柳仲禮對部將自信笑道:

“慕容紹宗無謀,欲效董仲穎故計,諸將且看我如何破敵。”

也不怪柳仲禮輕敵,如今的慕容紹宗可不是平定侯景叛亂,又於寒山之戰大敗南梁十萬精銳,揚威天下的那位當世名將。

雖然自追隨高澄以來,屢有戰功,卻沒有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戰績,聲名遠遠不及段韶,段韶尚且還有徐州之戰生擒羊鴉仁,以及與彭樂等人在八公山大敗蕭淵明。

而另一方,沒有遭受毒打的柳仲禮卻是個目中無人的性子,又哪會把慕容紹宗看得太重。

若領軍的是高澄或者段韶,他或許還會小心對待,至於慕容紹宗,聽聞侯景曾向他學習兵法,可沒過多久,反而慕容紹宗要向侯景請教,想來也不是什麽有大本事的人。

柳仲禮自覺在他擔任竟陵太守時,也不是沒和侯景交過手,雖然是守城,但也以侯景撤圍而去告終,連侯景都不是自己對手,何況是慕容紹宗。

況且慕容紹宗如此故布疑陣,更讓柳仲禮確信其無後援,心中有了計較,又自認看破慕容紹宗的謀略,於是柳仲禮領軍直撲慕容紹宗大營。

慕容紹宗果然是虛張聲勢,隔了老遠,柳仲禮都能看清齊軍士卒臉上的疲憊之色。

兩軍還未接觸,齊軍即向西北方向潰逃,柳仲禮見狀高聲呼喊道:

“敵寇已潰,眾將隨我沖殺,得慕容紹宗首級者,有重賞!”

慕容紹宗倉惶逃竄,梁軍掩殺在後,追著追著,柳仲禮回過味來:不對勁,這仗怎麽越打越像八公山一戰。

正所謂招式不再新奇,管用就行,柳仲禮自以為看破慕容紹宗是在虛張聲勢,面對全殲北齊偏師的誘惑,頭腦發熱下,到底還是上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