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開府

康熙晚年曾出現所謂掌部阿哥,即被看重的皇子各自兼管六部之一。

這並非一項常規、正式的政治制度,有且僅出現在康熙九龍奪嫡時期,有利也有弊。

對於高澄來說,沒有兵權的兒子都是值得信任的好兒子,無疑較外人更能放心。

他可以把兄弟當豬養,卻不能讓兒子們也變成廢材。

小高王自己當然是希望能活得長久,但天有不測風雲,若生萬一,將來繼承人還得在他們之間挑選。

兄弟、侄兒再有能力,到底是不如自己親生兒子,這一點,蕭衍、蕭正德這對義父子,倆叔侄的故事便是明證。

高澄將四個兒子放去六部具體學習,讓他們熟悉上至整個政府,下至各部司的運行,既是歷練,無疑也是一種考校,真的做好了,他甚至願意改實習為掌部,讓他們與六部尚書共同管理。

知人善用不止對於外人,兒子稱職也該得到褒獎。

而通過考核他們在六部之間的功過,來確定誰才是最適合的繼承人選,無疑更勝於只關注這幾個戲精在自己面前展露聰明才智,與他每天演什麽父慈子孝。

實踐出真知,也只有這樣的安排,才能真正摸清楚他們的斤兩,哪怕背後是有高人指點,才做出好大的成績,但是能夠認清下屬賢愚,聽取正確意見,這也是一種本事。

當然,高澄派遣諸子入六部歷練,對於國家來說是件好事,但對於高孝璋等人來說,無疑是殘酷的。

參與六部實務,給了他們提拔心腹,經營勢力的機會,讓儲位的爭奪更加激烈。

可無論他們在六部任職期間,培植多少黨羽,籠絡多少朝臣,沒有兵權,都是無用功。

康熙朝八阿哥胤禩便是例子,縱使滿朝稱德,四海頌賢,也敵不過康熙拿著滿是疑點的斃鷹事件借題發揮。

而兵權,恰恰是高澄抓得最緊的一點,就如高孝瓘抽取了禮部,高澄卻指禮為刑,真有人運氣爆棚,能夠抽到管理將領升遷的兵部,高澄也能另選一部,作為安置,他才是這場遊戲的規則制定者,擁有最終解釋權。

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也與高澄的心態轉變有關,過了年,他便要滿三十了,在南北朝這個三十多歲即可稱老公的時代,著實不能再說是年輕人。

二十多歲時覺得自己時間長久,無所顧忌,上了三十,總得為將來打算。

人是矛盾的,高澄當然希望自己兒子們和睦、友愛,但他與父親高歡一同開創的高齊政權,在其心中的重要性遠勝於所謂父子親情。

為了挑選最出色的繼承人,才會將兒子們置身殘酷的修羅場,錘煉他們之余,讓諸子瘋狂內卷。

這樣的做法,有愧於諸子,無負於國家。

一如康熙朝,九子奪嫡殘酷爭奪中,最終被挑選的雍正也確確實實是最合適的掌舵者,在位十三年,勵精圖治,把自己活生生累死,讓國家得以重回正軌。

當然了,雍正攤上一個敗家兒子,號稱十全老人,這正軌也沒能走多遠,又給出了軌。

說來也是有趣,老爹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兒子敗光他辛苦積攢的家底,後人卻在說康乾盛世。

高澄倒不敢奢望有這麽一個能為自己擦幹凈屁股的好兒子,只希望在第二代君主的治下,百姓也能過得好一點,至於第三代繼承人,就不是他所能幹預的了。

例如高孝璋、高孝瑜被高歡親自撫養,但高澄若是對二人不甚滿意,照樣無望儲位。

說回明光殿,高孝琮見四位兄長各往一部學習,覺得是什麽新奇玩意,又央著高澄給他一個去處,卻被高澄趕走,並告誡他,不許再戲弄宮人,否則下次他親自執杖行刑。

高孝琮有氣無力地答應一聲,背過身,朝四位兄長吐了下舌頭,溜之大吉。

其余四人也向高澄告退,走出明光殿,高孝璋、高孝瑜、高孝琬便各自回母妃寢宮,要與其母商議入部歷練一事,他們三人並未出閣,住在宮城,難得出宮,與支持者們聯系起來並不容易,故而許多事情都習慣與母親商議。

而此番入部學習,也多了與外臣接觸的機會,至少在現在的他們看來,父親的這項安排,無疑是對他們為五弟求情的賞賜。

三位兄長走後,高孝瓘又折回了明光殿,他心中的疑問還沒有一個答案。

行過禮後,高孝瓘向父親詢問道:

“孩兒明明抽中的禮部,父皇為何改為刑部?”

高澄走下禦階,來到最下一級,招手讓高孝瓘近前與自己同坐,耐心解釋道:

“禮部下轄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掌文教、禮樂、祭祀、外交,於你而言,也只在主客司能有所收獲,其余去之無益,也難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