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平抑物價

蕭綱獻上降表,舉國歸附,也意味著華夏之地,僅剩嶺南陳霸先與蜀地宇文泰負隅頑抗,其余盡歸高齊版圖。

高澄給予了蕭綱極高規格的對待,封蕭綱吳公,在洛陽賞賜宅邸,贈予奴婢,安置的妥妥當當,並時常召其入宮宴飲。

不數日,高澄打破舊例,增設後宮夫人之位,迎蕭綱之女蕭妙淽入宮,使其與爾朱英娥、宋氏、元仲華並列。

七月底,北齊納降表的消息傳至江南,士民無不歡呼雀躍。

士族欣喜,是因為小高王走上前台,也不會再被動輒打殺,相較於吳明徹、柳仲禮的血腥手段,高澄還是講規矩的。

民眾歡騰,是等著高澄重振江南經濟,為大家分配田地。

此前吳明徹、柳仲禮清查,收沒大量士族侵占之田,盡數歸為國有,卻始終沒有分配下去,就等著留給高澄施恩於民咧。

江東、江州一日間改旗易幟,紛紛擁護北齊領導。

高澄依舊以吳明徹為江州刺史,拜柳仲禮為揚州刺史,整合江東之地為吳州,以段韶為吳州刺史,治建康。

又尊晉陽為北京、長安為西京、鄴城為東京、建康為南京,與洛陽並為五京,一時間,晉陽、長安、鄴城、建康四地百姓盡皆奔走相慶。

高澄並為大肆耗費民力,而是以晉陽渤海王府為行宮,長安、建康自有宮城,也得到了保護,無需再造,只是命尚書令高隆之為營構大將軍,在鄴城興建行宮,還不忘耳提面命,勿求奢華。

至於興建行宮的損耗,高澄打算向佛教化緣。

江北之地,經過高澄的強勢打壓,佛門子弟凋零,所剩不多的老和尚,一個個都清心寡欲的在廟裏誦經。

但江南在蕭衍的治理下,卻是佛法昌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小高王執政前,北方僅洛陽一地就有寺廟一千三百余所,杜牧以四百八十之數,指代南朝寺廟繁多,終究是短了見識。

當年洛陽一千三百余所寺廟,高澄大筆一揮給抹個零頭,如今只剩了十三所,其中一所還是具有私人娛樂場所性質的瑤光寺,力度之大,讓人瞠目結舌。

如今北方的滅佛之風,也吹到了江南,一時間各地沙門遭難。

雖說還有不少名寺得以保留,但大量僧尼被迫還俗,納為稅戶,寺院經濟全數充公,佛教再不復昔日之盛。

例如建康名寺同泰寺,早些年蕭衍四次舍身同泰寺,為同泰寺積累了大量財富。

其中只有第一次是蕭衍主動還俗,剩余三次都是官員集資將他贖回。

分別湊了一億、二億、一億,總計四億錢。

如今這些錢幣盡數充公,運往洛陽,將熔鑄為昭德通寶。

蕭綱之子蕭大器、蕭大心、蕭大款、蕭大臨、蕭大連、蕭大春等十六人各攜家眷由建康啟程往洛陽安置的時候,高澄的詔書也抵達建康。

除了人事安排以外,最重要的一條便是禁止使用足陌錢,允許百姓兌換昭德通寶,所得足陌錢連同同泰寺的資產盡數運往洛陽熔鑄。

在統一了貨幣的同時,高澄在詔書中明確指出,禁止士族囤積,哄擡物價。

當年蕭衍因為市場上各類貨幣良莠不齊,下令南梁境內只許足陌錢流通,本是好意,卻不能遏止士族貪欲,任由他們大量囤積,致使市面上流通貨幣稀缺,造成三十文可當百文使用的奇怪現象,僅僅是這一招,就使士族財富翻了三倍,底層民眾飽受剝削。

高澄自然不會重蹈覆轍,他在禁止士族囤積貨幣的同時,也擔心士族大撒幣,使得大量貨幣湧入市場,炒高鹽、米、布的價格,有規定了這三類物資在民間的私人囤積數量,但凡超過標準,便算是囤積居奇,要受重拳打擊。

當然了,小高王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絕不會既不準豪族存錢,又不準豪族消費的現象。

世家豪族們當然可以消費,但必須是制定商品,例如瓷器。

高澄改江州昌南為景德鎮,在此設瓷局、置禦窯,又多建對民間開放的瓷窯,命令大臣張德興常駐於此,監管瓷器經營。

在高澄看來,士族的財富就應該用來購買精美的瓷器,這才是正確用途,而不是與民眾爭奪鹽、米、布,將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炒高。

同時高澄也從宮裏拿出了許多古董字畫,運往江南。

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只因為江南貨幣遠超市場所需,造成這種現象,高澄自己也有責任。

當年他將淮南的足陌錢運去江南,以低廉的價格,購入大量米、布送往江北,以經濟掠奪的手段,瓦解了江南經濟。

如今高澄開放足陌錢兌換,依舊堅持以含銅量為標準,等量兌換昭德通寶,其中固然能使士族得利,但更重要的是不會使底層民眾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