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翰林院布局(第2/2頁)

“韓贊周,給王卿賜座、斟茶。”崇禎皇帝收斂心神,對韓贊周吩咐道,隨後撩了撩袍袖,對王永光說道:“王卿,朕知道你想說什麽,但朕卻不想聽,你可知為何?”

“臣不知。”

王永光一愣,不解的看向崇禎皇帝說道。

“原因很簡單,朕不想叫一個袁案,再對國朝有過多的牽連。”崇禎皇帝眉頭微蹙,盯著王永光說道。

“先前錦衣衛督辦的袁案,被抓走多少官員,且這些人,都是袁崇煥供出來的,那沒供出來的呢?

自朕禦極登基以來,國朝每年調撥到遼前多少錢糧,有攤派了多少遼餉,可從事實結果來看,平滅建虜事,做的已經不是差強人意那般簡單了。

在時下這種局勢下,王卿覺得空缺的內閣,若是行廷推之實,又將會生出多少風波,而眼下的國朝,根本就經受不住任何風波。”

王永光沉默了,崇禎皇帝所講之言,牽扯到很多層面,尤其是袁崇煥自裁謝罪,臨終前還都承認了。

“王卿,不提這些事情了。”崇禎皇帝擺手道:“你這個吏部尚書,面對當前國朝空缺不少官吏,心中有什麽想法嗎?

吏部這邊,是否開始評選相應官員,補上那些空缺了?這件事情要抓緊辦理啊,不可有任何紕漏。”

一個抗稅案,一個袁案,叫在京官員中被搞下來一批,加之先前朝中的位置,就沒補齊過,趁著現在局勢還算平定,崇禎皇帝想給國朝補充一批新鮮血液。

制衡朝堂的關鍵是什麽,就是叫合適的人,去合適的位置,不叫同一派系的官員,在某一衙署,或多個衙署獨大。

“此事吏部已在議討,不過還需要些時日。”王永光想了想,微微欠身道:“不過陛下,真要補齊朝中所缺官位,只怕要提拔一批地方官進京。”

“那就提拔。”

崇禎皇帝微微一笑道:“有王卿坐鎮吏部,朕很放心,對了,翰林院這邊,朕覺得人員有些少,還有些不錯的官員,也該動一動了。

朕擬定了幾個人選,王卿看看如何,若沒有異議的話,吏部就盡快著辦吧。”

崇禎皇帝抽出一份文書,遞給韓贊周,叫其轉遞給王永光,在接過韓贊周所遞文書,瞧見上面的人選後,王永光卻眉頭微蹙起來。

“陛下,這幾人多是翰林院的編修、檢討、典籍,尤其是那管紹寧,以正七品編修,擢升為從五品侍講學士,這是否有些……”

“王卿,這管紹寧頗有才能,當前國朝要處理的政務較多,朕在翰林院簡拔些官員,也能幫朕分憂。”

對王永光的疑惑,崇禎皇帝講出自己的想法,作為大明養才儲望的地方,翰林院為官的大臣,那含金量還是很高的,若是有機會的話,多會在朝中出任要職,比如內閣,比如六部等,少數也會空降到地方去。

以管紹寧為首的這些翰林院官員,那多是克忠職守之輩,尤其是管紹寧,雖人長得醜了點,但不管是品性,還是忠誠,那絕對沒的說。

原有時間線上,管紹寧可是抗擊韃清的忠臣,最後因拒不剃發投降,被漢奸殺害,其家獨留一個孫子。

像這樣的忠貞之士,崇禎皇帝怎會不重用呢,且日後他還會挑選一批有才華、忠誠、務實的官員,進入到翰林院中。

在接下來的三年暫穩期,沒事多與這些新鮮血液交流,叫他們逐步培養成帝黨的後備力量,就是崇禎皇帝要做的事情,總不能帝黨只叫盧象升、孫傳庭這些人撐著吧,那多少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