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京畿衛戍(2)

皇權的拱衛和加持,較大程度來自於軍權,這亦是文官群體,為何要控制住兵部,架空五軍都督府的根源。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深深影響到很多文官,在文官群體的眼裏,天子老實待在紫禁城,聽取他們所進諫言即可,至於其他的事情,自有朝堂來進行解決。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崇禎皇帝手裏所實掌軍權,無需走兵部的流程,只需一道中旨就能調遣,那形勢就發生改變了。

三大營、九門提督府、勇衛營、四衛營、天雄軍、東江軍、天津兵……

即便其中的多數兵馬,不是在陜西那邊,就是在遼東地帶,但圍繞京畿一帶的兵馬,同樣也是不少的。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

見諸臣接過公函,準備翻閱之際,崇禎皇帝伸手道:“朕打算增設講武堂的規模,以便於培養能打仗,敢打仗的武將。

更改西苑講武堂,為皇家軍事學院,凡進三大營任職的將校,必須進此地進修,方可實授武職。

在京增設大明陸軍講武堂,大明炮兵講武堂,在津增設大明海軍講武堂,除此之外,遼東、山西、陜西、山東四地,亦增設一座講武堂。

所需一應講武堂教員,包括籌建所需糧餉,皆由朕自行解決,無需朝堂過多分憂,行啦,你們看吧。”

“!!!”

王洽、李邦華他們聽聞此言,無不是面露驚意,天子徹改大明軍隊之念,算是不容更改了。

當初西苑講武堂的設立,就叫朝中不少文官所詬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講武堂所出去的武將,的確為大明分憂不少,更立下很多功勛。

面對這樣的情況,朝中的一些文官,雖不喜天子倚重武將,但也沒辦法多說其他,畢竟大明境內的叛亂,的確太嚴重了。

可現在天子增設這般多講武堂,甚至還將西苑講武堂,改名為皇家軍事學院,這擺明就是想擡武將群體的地位啊。

王洽、李邦華他們可以預見,此事在朝傳揚開來,肯定會引起不小的風波。

但是那又能怎麽樣呢?

增設的這批講武堂,不動用國庫的銀子,全靠天子內帑支撐,就算是再反對,天子該做,還是會做的。

“陛下,臣覺得用一年的時間,裁撤掉宣府鎮、順天府、永平府所轄衛所,時間有些過長了。”

王在晉看著手裏的公函,皺眉說道:“通過裁撤京衛的經驗,此事不能拖延太久,不然會生出諸多風波。

況且在明確京畿衛戍駐防時,四鎮總兵官,各地鎮守副總兵官,是先行明確下來的,軍機處這邊,完全可以明發上諭,著各處落實守土有責。

有兵部的配合行事,臣覺得裁撤衛所一事,定在半年之內落實下來,反而對國朝更為有利。”

“關於這件事情,卿家詳細擬定一份奏疏。”

崇禎皇帝想了想,看向王在晉說道:“裁撤掉上述的這批衛所,並不代表朝廷就要放棄他們。

就像各地的衛所兵,能分到相應的土地,若是他們能通過篩選簡拔,是能補充到各地駐防軍為兵的。

以後涉及京畿衛戍的各部軍隊,不管是糧餉發放,還是軍械火器等裝備,以明確定下的各部員額為準,兵部這邊每年要進行巡察。”

崇禎皇帝這次下定決心,要調整京畿衛戍駐防,想達成的目的很多,其中有一項,就是整頓貪腐的弊政。

大明軍隊的腐敗問題,一日得不到解決,那大明就不能稱之為撥亂反正事了。

整個大明的軍隊體系,崇禎皇帝或許有些鞭長莫及,但圍繞京畿拱衛駐防的軍隊,他卻能逐步掌控起來。

“陛下,關於審查世襲衛所官一事,能否等局勢明確了,再進行集中審查?”黃立極皺眉說道。

“畢竟調整和厘清京畿衛戍,本就牽扯到很多層面,若是這件事情同期進行,難免會叫一些人心生懼怕。

倘若在此期間,一些有問題的衛所官,煽動和蠱惑治下衛所兵,對抗朝廷的決定,這對京畿的穩定並不好。”

“嗯,的確是這種情況。”

崇禎皇帝點頭道:“貪多嚼不爛,此事就依卿家之言,不過事後的審查,必須要嚴格推行下去。

京畿一帶的衛所糜爛,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世襲衛所官所致,不然當初建虜進犯關內,也不會這般的順利。”

要論整人這一套,文官敢稱第二,那沒人敢稱第一。

先把事情做了,把你捧的高高的,等局勢平穩了,再痛下狠手收拾你。

“陛下,除了您所明確的那批鎮守副總兵官,臣覺得像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這些重要的關隘,應明確鎮守參將之位。”

李邦華神情嚴肅道:“圍繞京畿衛戍,應當明確三道防線,外圍的長城防線,中心的鎮守要隘,核心的京城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