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君臣奏對(1)

外朝的各種紛擾和算計,靠著內廷和錦衣衛,崇禎皇帝知曉不少,然也清楚這背後的底層邏輯。

做官嘛,誰不希望仕途亨通?

十年寒窗為的什麽?

不就是能得到些什麽嘛。

或許在步入仕途以前,講過什麽豪言壯語,要改變,要勤政,要愛民,但是大明官場的風氣,非一人之力就能改變的。

理想和信念什麽的,都沒有殘酷現實來的實際。

不是所有人,都能堅定的走自己所想的路。

和光同塵,漸漸成了多數人所抉擇的路,而在這條路上,分叉口太多,誘惑太多,也就多了貪官汙吏。

“李卿啊,你對朕調整內閣和軍機處,有什麽想法和看法?”崇禎皇帝負手前行,走在這乾清宮殿外,神情自若,對隨駕的李邦華說道。

“卿家也要離京,趕赴湖廣出任總督,在走之前啊,朕想跟卿家交交心,也算是為卿家送行了。”

“陛下~”

李邦華眼神復雜,看著天子那略帶倦意的臉龐,欲言又止起來。

“今日只有咱們君臣,沒有外人。”

崇禎皇帝見狀,笑著擺手道:“有什麽話,都可以講出來,卿家也是知道的,朕喜歡聽真話。”

“臣遵旨。”

李邦華忙作揖應道,隨後想了想,眉頭微蹙道:“對內閣調整,臣沒什麽多想的,不過軍機處的調整,臣卻有些想法。”

“哦?”

崇禎皇帝應道:“那卿家就暢所欲言。”

統禦大明這個江山社稷,崇禎皇帝就明白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切勿腦袋一熱,想出一出,就是一出。

大明太大了,做任何事情,都講究時效性,更講究遞減性。

就以征收礦稅為例,朝堂這邊所議是一個構想,出了朝堂,到了地方,經層層加碼,層層曲解,那原有的構想,就會被理解成十幾種構想,這歸根到底,就是思想不統一,沒有正確的意識形態所致。

所以崇禎皇帝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表現出格外謹慎的態度,不謹慎不行啊,崇禎朝的大明,已沒有太多的家底和根脈,允許他去犯錯了。

“陛下勤政克己,勵精圖治,想要徹改大明武備松弛一事,給朝廷和國庫實現減負。”

李邦華神情嚴肅,正色道:“但有些事情,還需徐徐圖之,軍機處增補幾位大臣,臣所理解的。

其一,是謀定京畿衛戍調整和駐防,避免此前建虜繞道遼前,進犯我大明關內,以至大明江山社稷,再出現任何混亂和動蕩。

這是好的事情。

崇禎二年的那場兵亂,臣當時怕極了,恐大明江山出現任何意外。

但是臣所想講的,其實是京畿衛戍調整和駐防,必須要穩紮穩打,尤其是牽扯到裁撤衛所一事,畢竟涉及到的衛所軍戶龐大,倘若稍有不慎,將會給朝廷引來兵亂。

還有對統兵武將的制衡,藩鎮之患和武夫獨大,陛下不可不慎重考慮,京畿不比大明其他地方,倘若出現這等情況,那於朝於民而言,都非好事啊。”

“卿家所說的這些,朕先前都想過。”

崇禎皇帝輕嘆一聲,說道:“不是朕不信任朝堂,也非朕喜乾綱獨斷,實則是京畿衛戍到了必改的地步。

吃空餉,喝兵血,徇私舞弊等諸多弊政,軍機處這邊也掌握不少吧。

朕先前算過一筆賬,僅是拱衛京畿的各處糧餉開支啊,就超四百萬兩銀子,其中山海關占了大頭,宣府鎮、昌平、薊州鎮等要鎮,占的亦不少。

朝廷拿出這般多的糧餉,還有穩固的長城防線,為何到頭來,外敵來入侵進來了,卻沒能守好,守牢呢?

問題究竟出現在什麽地方?

這是朕一直在思索的事情。

漸漸的朕想明白了,就出在職權不清,駐防混亂,人人存有僥幸心理上面,沒有明確的權責厘清,就會形成推諉之事。”

調整京畿的衛戍體系,除了實控軍權、整頓武備、重練強軍之外,崇禎皇帝就是想明確規矩。

該是誰做的事情,就必須要做好。

在其位,必謀其政。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做起來,卻是很難的,尤其是大明從萬歷朝後期,到泰昌朝,到天啟朝,所經歷的漫長混亂秩序,叫大明的人心散掉了。

“陛下英明。”

李邦華贊同的點頭說道:“臣先前也想過這些,不過沒有陛下所想的透徹,今日聽陛下所講,心裏的困惑算是徹底解開了。”

“那卿家就繼續說。”

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

“臣……其二,軍機處增補大臣,其實對國朝平叛事,是有著諸多好處的。”

李邦華躊躇刹那,組織下語言,繼續說道:“自軍機處創設以來,在經歷初期的短暫混亂,時下在朝也算立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