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閱卷

要說柳賀對京城最直觀的感受,那就是一個字——冷。

便是裹得再厚也有風往衣裳裏鉆,人蜷在那裏就連眼睛都不想睜大,因而在柳賀眼中,京城可謂高墻聳立,但論富庶繁華卻仍是不如江南。

且皇城中達官貴人太多,四品以上的官員都能守牧一府了,在這京中也是多如牛毛。

柳賀與施允在四周逛了幾圈,其間也有被拉去青樓的經歷,在這大明朝,狎妓屬於風雅之事,沒有萬貫的身家都不能往青樓中跑一步,不過眼下士子們正考完會試,若是有一二榜上揚名的,青樓中的大家們也願與之相交。

柳賀和施允兜裏都沒有多少銀兩,便是去了也很少說話,在青樓的大家們看來,這正是口拙無才的表現,因而她們對柳賀與施允的興趣都不大。

兩人倒是寧願去書肆逛一逛,登山釣魚也是美事。

……

就在士子們各處閑晃留下美名的時候,各人的考卷也來到了會試的諸位考官手中。

會試的流程與鄉試相當,只是規格更高一些,能夠經手會試考卷的無一不是進士出身的官員,受卷官將試卷收下後便交到彌封官手中,彌封後由謄錄官負責謄錄、對讀官負責對讀,最終交到收掌試卷官手中。

收掌試卷官通常由中書舍人擔任,何為中書舍人?即機要秘書也,屬內閣中書科,位卑而權大,在會試中,正是由他們負責將考卷交到同考官手中,同時他們還要參與對簾內官的分卷事務。

會試的簾內官同樣是正副主考及同考官等,隆慶辛未年這一科會試一共有十七位同考官,共同負責五房考卷的批閱工作,考卷剛剛分下來,主考張居正便對同考們下了指令,要求他們取文章時必須崇尚雅正,不能有詭學異說,也不許用浮辭。

十七位同考官由翰林院詞臣以及六科給事中及六部員外郎、主事組成,這也是翰林院及六部、六科鬥爭的結果,畢竟同考官有選中考生的權限,考生被取中後將對考官以師禮相稱。

這也是人人都愛當考官的原因所在。

這一科十七位同考中,《詩》一房有五人,《易》、《書》各四人,《春秋》、《禮記》各兩人,同樣是按考生人數的多寡來分配考官。

《詩》這一房的同考分別有陳棟、沈鯉、許國等,這三人眼下都是翰林院的翰林,同為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而除了這三人外,還有申時行、王錫爵等四十一年的進士,以及羅萬化、趙志臯、王家屏等隆慶二年的進士,這一科考官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臯、王家屏都是當過內閣首輔的,沈鯉和許國也是入過閣的,考官規模之宏大堪稱歷屆之最。

畢竟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在,翰林院中的詞臣便是再清貧,有朝一日也能翻身成為大明官場最榮華之人。

陳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探花,治《詩》本領自然是了得,當然,沈鯉與許國文章見識同樣不凡,他們與兵科右給事中陸樹德、戶部主事袁三接將考卷瓜分完畢,各人便領著同房的三位閱卷官回去,一一查閱考生的考卷。

閱卷官們選的都是老成持重、飽讀詩書之士,卷子到了他們手中,他們先看考生文章中有無明顯犯忌的地方,以及錯字等,還有文章過於奇詭離題十萬八千裏的,這些考卷都是要第一時間被黜落的。

此時沈鯉所在的《詩》一房,幾名閱卷官在認認真真地讀考生試卷。

會試畢竟是為國求賢的大事,不僅是幾位閱卷官,就連身為翰林院檢討的沈鯉也不敢怠慢,沈鯉是歸德人,科第雖為三甲,卻考中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中,他為人公正,做學問也同樣嚴謹,這一科會試乃是他第一次任職同考官,其余同考皆為其在翰林院的同僚,沈鯉當然也不願取中不

合適的考生。

他與幾位閱卷官可謂日夜不休,一張張卷子看了下去,這一科會試共有士子四千三百余人,其中治《詩》的便有一千六百位考生,分到沈鯉這一房的考卷有三百余份。

三場之中,頭場最重,可以說四書題寫得如何決定了考生能不能被取中,而五經題則決定了考生在科試中的名次。

至於二三場,在往年會試時只是走個過場罷了,但因今科會試總裁張居正格外強調策問的重要性,因而沈鯉除了要擇出頭場的佳卷外,也要將二場、三場出眾的考卷挑出。

畢竟朝廷也發了旨,說若是頭場平平,也可不必著急篩落,二、三場果真有實學的同樣可以考慮。

沈鯉也將這般要求和一房的閱卷官說得明白。

看考卷時,閱卷官與沈鯉可謂兢兢業業不敢怠慢,在選文章時也建立了自身的一套標準,閱卷官讀了文章,覺得文章極佳便呈給沈鯉,若是沈鯉覺得文章可,便將文章放到一旁,若是他看不中的文章,他便放在另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