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篩落(第2/2頁)

到了拆卷填榜時,柳賀才發現,自己取中的士子名為孫鑛,乃是他鄉試座師孫鋌的弟弟,孫鋌前幾年過世,被追封為禮部尚書,他的大兄孫鑨曾任光祿寺卿,如今因疾在家。

填榜填到最後,三百士子排名已定,眾考官皆是耳聰目明之人,自是一眼看出有一人似乎不在榜上。

張居正長子赴考這科會試一事早已傳得沸沸揚揚,十七位同考官中,究竟是何人抑了張敬修的考卷?

柳賀在榜上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李三才。

這一位可是東林黨的幹將,東林點將錄上大名鼎鼎的托塔天王,連老師王錫爵都坑了一把的人物。

看來王錫爵正是在這一科會試上取中了李三才的。

呂調陽及王希烈公布考生排名時,這一科會試的簾內、簾外官都在場,眾人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但柳賀心中卻忍不住猜,究竟是誰將張敬修的考卷分到他手邊的?

這一科會試的知貢舉官是禮部左侍郎汪鏜和禮部右侍郎丁士美,都是翰林出身,柳賀與兩人並無愁怨,丁士美對他還算親厚,應當不會動手坑他。

無論如何,若那份考卷真出自張敬修之手,柳賀的確已經將之篩落了。

……

出了貢院,回家之後,柳賀連澡都沒有急著洗,進了書房就給張居正寫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將謝姓閱卷官如何將這考卷取回的流程細細道出,並寫道,這謝姓閱卷官意圖以旁人之卷與張敬修之卷混淆,他相信恩師並非那等圖謀私利之人,不知何人在私下裏敗壞恩師名聲雲雲。

柳賀這麽做也只是補救罷了。

以柳賀對張居正的了解,如果張居正真要安排人讓張敬修中舉,只需與主考呂調陽說一聲便是,完全不需要通過一小小閱卷官之口道出。

考卷到達柳賀這一房恐怕也是有人籌謀的,若是柳賀取中張敬修,他是張居正的門生,這屎盆子定然是要栽到柳賀頭上的。

而若是柳賀不取,京中已有傳聞說柳賀得罪了張居正,經此一事,他更要將張居正得罪個徹底。

因而取或不取,柳賀都逃不過。

京中官員皆知,元輔的心胸並非那麽開闊。

“當官真難啊。”柳賀幽幽感慨道。

信送出去之後,柳賀方才洗澡用飯,他猜,此時張居正恐怕已經得知了張敬修被篩落一事,而究竟是何人將張敬修篩落,此時恐怕也已經在張居正的案頭了。

因而第二日,柳賀便去張府負荊請罪了。

張府管家遊七自然知曉這件

事,對待柳賀的態度比從前更冷淡,柳賀這次去張府連暖閣都沒得待了,等了大半日才見到了張居正本尊。

“澤遠的信我已收到,澤遠又何必上門一趟?”張居正道,“嗣文會試不中,都是他學業不精的緣故。”

張居正這話一說,柳賀卻不知該如何接了。

老子可以說兒子學藝不精,但他不能跟著附和。

但張敬修的考卷的確是柳賀篩落的,和他那一房的其他考生相比,張敬修文章的確稍遜色一些。

“罷了。”張居正道,“你坐吧。”

張居正不僅知曉張敬修會試未中榜之事,就連柳賀的評語他也細看過了,只能說柳賀點評十分中肯。

長子張敬修讀書也算刻苦,但自他任首輔之後,張敬修便多少染了些眼高手低的毛病,似是不將天下讀書人看在眼中一般。

柳賀篩也是篩了,卻並未攪得天下皆知,以此為自身在清流中博名。

但張居正同樣覺得,柳賀太過於保全自身了。

自考成法後,這個門生就一直對自己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態度,不攀附不討好但也不針對,然而在這朝堂之上,不站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所以才有了會試上這一遭。

他既不針對自己,便會有人將他推至針對自己的那一面。

張居正最終並未與柳賀多言,只是示意柳賀自己已經知曉了情況。

柳賀心中不由感嘆,先得罪張居正,再得罪馮保,再再得罪張居正,他是不是現在就該寫一封辭疏了?

然而,還未等柳賀辭疏寫出,京中便傳起柳中允大義滅親,頂住權相之勢將張敬修考卷篩落一事。

柳三元上一科會試因連中三元而名動天下,這一科會試,柳賀則因不畏強權一事而名動天下。

柳賀:“……”

他就猜到會有這一出。

然而,到了後幾日,又有禦史參了柳賀一本,說柳賀取了孫鋌之弟孫鑛,孫鋌為柳賀鄉試時的座師,柳賀取孫鑛而不取張敬修,實是因為張居正勢大,柳賀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實際他一直有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