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乘船(第2/2頁)

柳賀接過旨:“多謝陛下。”

“柳大人此番離京,天子多有掛念,知曉柳大人今日要走,特命咱家追到柳府來。”宣旨的太監笑道,“柳大人日後回了京,咱家定要上門討一杯水酒喝。”

“公公不嫌棄便好。”

宣旨的太監名為張宏,是穆宗時便已伺候的大太監,不過他與馮保並非一系,但在馮保威勢下依舊在宮中有一席之地。

柳賀離京這日,天子特賜飛魚服以示褒獎,這足以證明天子對柳賀的信重。

柳賀雖得罪了張居正,盡管如此,天子待他仍如舊,且飛魚服的恩賞必然也是經內閣點頭的,看到天子如此恩寵,那些等著看柳賀笑話的全都啞了。

……

柳賀這下終於可以動身離京。

通州碼頭上依舊人流如織,與他三年前進京趕考時似是沒有任何變化,然而柳賀的心境卻已與那時截然不同。

讀書時他心煩的只有讀書一事,而到了現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要關心。

進京前,柳賀也幻想過為官之後的生活,設想的依據都是自己看過的話本和後世電視劇演的場景,但進了翰林院之後,他走的其實是學者型人才的路線,幹實務少,講虛詞多。

唯一值得稱道的,大概就是任帝王日講的那一段經歷。

柳賀聽張居正的意思,他要自己學吳桂芳的軍事經歷,也要學治水之能,莫非是要把他培養成全面型人才?

但柳賀覺得自己也不必如此自戀,張居正未必是要培養自己,對方眼下是內閣首輔,朝堂上等他培養的官員可以自東華門排到相府,柳賀不過是蝦米一只,實在不必讓首輔大人如此費心。

“妙妙睡了。”楊堯小聲道。

“娘子也早些歇著。”柳賀道,“可還暈船,暈你就靠在我身上。”

楊堯默默靠在柳賀肩上,柳賀則倚著燈燭,細看前人今人的治水之策,萬歷二年黃河自邳州決口,而在嘉靖年間,黃河也常自沛縣段決口,之後再影響到河南各地。

他既然要去治河,當然要將河治好。

夜色漸深,柳賀看著書卷,只覺身後的呼吸漸漸平穩,他將楊堯抱起,替她蓋好被子,又去看了眼妙妙,和楊堯比起來,妙妙的睡相可謂張牙舞爪、俠女風範十足。

楊堯平日不常和他撒嬌,今日這般可能也有暈船的緣故。

……

柳賀一家坐的是官船,掛的官銜是揚州府

同知,他走的仍是來京時的路線,在運河上,柳賀也看到了其他官船,遇上官位高於自己的,他自然要讓道,而其余民船、商船等則要讓柳賀先行。

這運河之上,行的最多的還是漕船。

當年讀書時,柳賀便見西津渡口船來船往,在這大明朝,漕運可謂掌握著經濟的命脈,漕工恐怕有百萬之數,也有無數人依賴著這河槽生存。

這也是為何當年隆慶開關阻力如此之大。

柳賀雖接了治河的任務,但那日他去張府時,張居正也隱約透出要摻和漕運的想法,不過他未命柳賀明著去做,畢竟漕運所涉利益及人著實太多,朝中大員哪個身後沒有通著漕運的關系?

便是強勢如張居正,也不敢輕易去動這一塊蛋糕。

柳賀隱約也聽說過,張居正有將河道、漕運兩個衙門合並的想法,只是眼下還未踐行。

船到了河南,與柳賀當年進京時的景象已經完全不同。

當年柳賀進京時是冬天,運河上極為平靜,而到了夏日,船行的這幾日便常下雨,河水也比冬日漲得高上許多,柳賀行至徐州時,本地管河漕的官員紛紛前來與柳賀拜會。

柳賀急著回家,只下船逗留了片刻。

可盡管如此,他仍收到了各路官員的孝敬若幹,細數之下,大約有五千兩之巨。

河漕官員不缺錢,大明人盡皆知,雁過拔毛這事他們一貫幹得極溜,可看到如此大筆的孝敬,柳賀仍是驚詫。

他三叔也在河上混過一段生活,雖然幹的不是河工的活,卻也知曉一位河工及漕工幹上一年能賺多少銀兩。

這五千兩,足夠養活多少人呢?

沿河官員為何要孝敬柳賀?

柳賀名義上為揚州府同知,但河漕上的官員對河漕之事向來消息靈通,一早知曉了柳賀要助力吳桂芳治理黃河的消息。

河道之事,河道衙門是有最終考核權的,尤其張居正實行考成法以來,管河的官員生命所系就在河道政績上,柳賀雖無決斷權,可他若是在吳桂芳跟前告一聲狀,這些官員也是吃不了兜著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