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柳賀論河

柳賀一直在清水潭守著,高郵湖兩岸堤壩雖做了加固,但究竟能否守住,柳賀心中也並無底氣。

高郵湖畢竟是淮河入江的通道,換句話說,它並非第一波直面淮河洪水的,水勢到了高郵湖時已有所延緩,可盡管如此,大水仍不斷沖刷著堤壩,寶應高郵兩地的河工們冒著雨在河岸邊繼續加固,若是水勢再高一些,僅靠防恐怕是防不住的。

好在雨到第四天時就已經停了。

柳賀等人在清水潭附近搭了棚,一直緊緊盯著高郵湖的水位,河工們辛苦搬運時,柳賀與眾官員也沒有閑著,柳賀的注意力在堤壩上,眾官員則應他之令為河工們準備物資,同時與他一道勘探水情。

這堤是嘉靖年間所築,其實也不太安穩,但自嘉靖年至今,管河的官員們都未想過將堤壩挖開再築一條新的,而是抱著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念頭。

一是銀子難掙,二是官員們大多任期很短。

對官員們來說,在任上平穩度過三年才是最重要的,可以不幹事,但是絕對不能出事。

因而治河之事雖年年有,但常常是小打小鬧,哪段淤塞了便疏浚哪段,哪段潰堤了就修補哪段。

高家堰也並非今年才決口,隆慶三年、隆慶四年都發生過高家堰決口以致高郵、寶應、鹽城、淮安等地遭遇水患一事,河道官員們自隆慶三年便開始對高家堰進行加固,然而加固的效果極其有限,到今年又是高家堰決口致淮水外溢。

疏浚和加固堤防都是有效的治水方法,但沿岸各地各自為政不行,也不能哪壞哪修,還是要標本兼治,因而所耗費的並非一地之力,而是要系統地完成一項大工程。

由此可見,張居正對吳桂芳的期待必然是很深厚的。

……

水退了之後,高郵湖水位依舊很高,但水情畢竟沒有影響到高郵湖沿岸的百姓,且寶應城與高郵城都未被淹,與其他地方相比,揚州府的官員們可以大大松一口氣。

他們也是接到各地公文才知水情如此嚴重。

若非柳賀強逼這些官老爺們日夜守著這大堤,高郵寶應二地恐怕也要如淮安府一般遭水淹了。

河道官員們也不敢再抱怨了,他們不知,柳賀是如何篤定會有大水的?

柳賀從堤岸上下來,雙腿甚至沒站穩,這幾日守著水位,他精神也有些緊繃,回到同知衙署,他先痛痛快快洗了個熱水澡,便靜下心來寫此次高郵湖遭大水的情況。

聽得吳桂芳派人來請,他換上官服,來到了漕督衙門。

事實上,柳賀和吳桂芳的交情還不算特別深。

他唯一的依仗就是自己是張居正的門生,然而隆慶五年這一科張居正收了四百門生,而吳桂芳的官場資歷比張居正還要老,即便柳賀是張居正力薦,可發現柳賀的實才之前,吳桂芳也絕對不會好好用他。

但此次柳賀加固堤防之事卻讓吳桂芳刮目相看。

很顯然,柳賀並非那等紙上談兵之人,他能在水淹之前及時鞏固大堤,讓高郵寶應免遭水患,足以說明柳賀於治水上也有想法。

吳桂芳之所以派人來請柳賀,一方面是真情實意想聽聽他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柳賀這門生的身份影響到張居正。

吳桂芳想開通草灣、恢復老黃河的故道,拓寬黃河入海之路,而朝中卻有大臣提議堵住崔鎮的黃河決口,束水歸漕,兩種想法都有人響應。

為官之途,政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時候官員之所以遭罷免,並非他們為官不堪,只是他們所支持的與當權者不同罷了。

……

柳賀到達漕督衙門時剛到下午,吳桂芳在衙署內見了柳賀,和之前幾

次均身著二品大員的官服與柳賀會面不同,此次吳桂芳穿了常服,兩人相談時便沒有上級對下級的莊嚴氣氛。

柳賀也稍稍放松了一些。

“澤遠住在衙署可還方便,若有不便之處,你盡可以找謝知府解決。”

“稟漕台,下官處處適應,揚州城中美食眾多,下官著實大飽口福。”

大明朝的揚州因兩淮鹽運而興,鼎鼎大名的淮揚菜便是盛於鹽商,鹽商們吃得考究,用料考究,在這揚州府中為官,說一句大逆不道的話,日子過得要比天子舒服多了。

光祿寺廚子做的菜更適合喂豬。

不得不說,光祿寺的存在對各衙門附近小吃攤及酒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柳賀對吃的要求都算很不嚴格的了,畢竟他出身一般,自小也未過上大魚大肉的生活,可紀娘子燒最簡單的菜湯他都能大口喝,對光祿寺提供的夥食卻很難以常理對待。

到了揚州,至少他的胃是很滿足的。

吳桂芳也是愛吃之人,他在揚州為官的年限長,對揚州美食自然是如數家珍。

柳賀贊道:“下官改日定要嘗嘗,叫漕台如此推崇的美食滋味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