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柳賀論河(第2/2頁)

“必不會叫澤遠你失望就是。”

閑敘了一會兒,兩人很快步入正題。

吳桂芳先將一封文卷交予柳賀:“澤遠,此前老夫已經對你說過,老夫有意開通草灣河,恢復黃河故道,老夫的想法皆在這紙上,澤遠你細細看,有何看法可與老夫細說。”

柳賀拿起文卷細細看了起來,吳桂芳的目的已經十分明了,但柳賀仍是問道:“漕台是想將高郵湖堤壩築高以蓄水嗎?”

“正是如此。”吳桂芳輕輕撚須,“澤遠果然聰慧非凡,難怪太嶽兄對你如此推崇。”

柳賀:“……”

他堂堂帝王師被安排來治河,這等寵愛他當真不配。

柳賀輕聲道:“漕台,下官近日觀察高郵湖水勢,高郵湖因黃河奪淮而起,湖床高,若是將其堤壩築高,恐怕仍是擋不住這淮河之水。”

“且此後黃淮之水經此入海,泥沙必然越堆越高,到那時恐怕如洪澤湖一般成為懸湖。”

有句話柳賀沒有說,若是高郵湖的堤岸比地面還高的話,一旦堤岸決口,對附近百姓的侵害恐怕比過去還要大。

柳賀並不贊同吳桂芳的蓄水之法,尤其在降水量很高的年份裏,高郵湖僅是容納降水就很是不易,蓄水之能必然又要下降。

吳桂芳沉吟片刻,過了許久才道:“澤遠還有何看法,一並說了便是。”

柳賀心知,這是他和吳桂芳難得敞開胸懷論治水的時機,且他此前與潘季馴通過信,從對方口中聽到了一些關於治河的建議。

“漕台可是想以草灣河道分散如今淮河支流的壓力?”柳賀取了河道圖來,在圖上比劃道。

吳桂芳點點頭:“正是,澤遠你看,黃河由徐入淮,此次崔鎮決口後,水便湧至徐州與淮安等地……”

吳桂芳也是走技術路線的官員,雖然他以往所管的是軍事,但自接下漕督之職後,他於治水研究得也是極深,他在河圖上不斷比劃,對南直隸境內水勢流向、交匯處等均有十足的了解。

柳賀面上有些猶豫。

“澤遠有話直說便是。”吳桂芳道,“老夫被太嶽兄架在了這個位子上,你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何況方法並不重要,你我的想法都是將河治好,若是能治好這河,即便老夫的方法一條不用又如何?”

柳賀恭恭敬敬朝吳桂芳一拜:“下官覺得,若要治河,便得淮黃一道治。”

眼下吳桂芳的著力點在徐、淮、揚、泰四府州,但黃河之患卻非僅在這四地,

不過吳桂芳為漕運總督,濟寧以南的河道他可以插手,濟寧以北卻是河道衙門的事。

“這……老夫也知。”

事實上,張居正正是因治河之事才下定決心將漕、河兩個衙門合並,眼下漕、河分工有異同,兩個衙門常常因為河上的事產生推諉和矛盾。

柳賀指著圖上:“自漕台提到開通草灣之事後,下官便時時思索,敢問漕台,開挖新渠是否因為海口堵塞?”

“海口目前只有雲梯關一處,河水入海不通暢,自然要開挖新河道。”

柳賀沉吟了片刻,便指著圖上另一處:“漕台,這一處您是否注意過?”

柳賀所指的,即從清口至山陽灣西橋的一段,清口是黃河、淮河、大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而西橋也是此前黃河行洪的舊河道所在。

吳桂芳道:“老夫自然是注意到了。”

“漕台,可有細一些的墨筆?”

吳桂芳手下取了毛筆來,柳賀便就著河圖沿線圈圈畫畫:“漕台,下官以為,這草灣新河固然可以加強黃河、淮河水的流通,但新河挖開以後,西橋以上的舊河道恐怕就要被泥沙堆積了。”

水都往新河去了,舊河何來的水呢?

“若是這草灣新河開通了,黃淮之水勢必要走這條新水道,敢問這新水道要修成何樣長,何樣寬,才能擋得住黃河綿綿不斷的水流?”

柳賀之言直接將吳桂芳給問住了。

他對草灣新河的規模早有計劃,然而若是依柳賀所問,即便將草灣新河寬度、深度再拓寬十倍,恐怕也無法擔負起泄洪的重任。

吳桂芳將柳賀毛筆勾勒之處細細端詳著,腦中念頭不斷閃動。

不過吳桂芳所思考的倒並非自己想法被柳賀全盤否定之事,他在仔細分析,若是草灣新河一開挖,事實是否會真如柳賀所說的那般。

若是真的……

那草灣新河的開挖恐怕就不是利於民,而是貽害於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