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知府事(第2/2頁)

謝知府在任時,刑名判案比以往少了許多,但百姓遞交的訴訟卻並未減少,百姓遞交訴狀,訴的多是府城中有根基的士紳,謝知府對此卻毫不積極,以致柳賀一上任,付推官便將歷年的刑訴案卷堆到了柳賀面前。

這是刑名上。

工程上,謝知府倒是把揚州府衙修葺過一遍,柳賀也是沾了他的光,所用的家具桌椅等都是上品,然而謝知府也只是好自身享受罷了,府學年久失修,府學教授及工房書吏都數次上報此事,謝知府卻置之不理。

除此之外,城外的糧倉也常有蟲蛀,導致耗損嚴重,謝知府命戶房關照一二,戶房上報問題後,他只命江都知縣解決此事,之後便沒有再問。

但謝知府卻與漕督衙門、鹽運司衙門相處極佳,在本地士紳口中也很有官聲,府中有事時,眾士紳都慷慨解囊。

河工一事之前是由柳賀負責,揚州城中的情況柳賀了解頗多,倒不必額外再關注。

外官在任上,最重要的便是財稅、刑名、水利、文教等事,柳賀初時不覺,自己真正坐到這位置上,才覺得事務繁雜博大,幾乎事事都要耗費大量精力。

當然,治理一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柳賀必須要徐徐圖之。

……

柳賀任這揚州知府面臨的第一樁事就是夏糧的征收。

夏糧每年八月前必須納完,柳賀翻看了往年的賬冊,揚州府的夏稅是麥七千七百一十石左右,此前因受洪災影響,府中夏稅交納出了些情況,但今年因淮河水道被疏浚的緣故,夏稅征收應當比去年好一些。

作為知府,柳賀只需將任務攤派下去,揚州府下轄三縣三州及府治江都縣必然都能將夏糧納完,不過柳賀年少時畢竟也經歷過交稅的事,這交稅看似簡單,可於百姓而言,交過稅後還剩多少,幾乎是一年生活的盼望。

夏稅開始征收時柳賀還未上任,程通判負責督導此事,但柳賀對程通判並不十分信任,對方向他匯報了什麽,柳賀只挑其中一部分聽。

“夏稅之事乃重中之重,我等再謹慎也不為過。”

自洪武朝時,朝廷便對夏稅征收一事十分看重,明初朱元璋愛殺頭,官員們對征稅一事絲毫不敢怠慢,畢竟一不小心就可能人頭落地,而到了現在,夏稅的征收也是官員考核的重點,官員們寧可辜負百姓也絕對不可能辜負自己,哪怕東挪西借都必須將夏稅收齊不可。

揚州府地處富庶,柳賀倒不必憂心夏稅收不

齊,但在夏稅征收時,他還是去府中及各縣探訪了數次。

因此前柳賀與錢二公子之事,揚州府的官員們都知曉他愛微服私訪的習性,在收糧時自然更謹慎些,唯恐柳賀這三把火燒到自己頭上。

眾人雖對柳賀行事有所耳聞,卻並不清楚他任府官時是何做派,加上柳賀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一時不慎將天捅破也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柳賀這一回卻沒有微服私訪,他將程通判及府衙中負責夏稅征收的官員叫上,自江都縣始,每個縣和州的收稅點柳賀都必然要去。

“官吏中若有淋尖踢斛者,本府在百姓中安插了人員,一旦看到,本府必定嚴懲不貸。”

至一處收稅點時,柳賀便要提醒一聲。

柳賀說話時聲音並不高,表情也不如前任知府威嚴,可他令一下,官員及胥吏們俱是聽命。

畢竟官員的威嚴除了有來自官帽的一部分外,也和官員本人的行事息息相關。

柳賀任同知是固然低調,可他連謝知府的彈劾都扳不倒,謝知府原以為能把柳賀擠走,結果先走的反倒是他自己,鹽運司衙門那邊也是如此,柳賀將其拖欠的銀子要了回來不說,鹽運司那位都轉運使為官一向霸道,柳賀去鹽運司衙門轉了一圈,據說都轉運使被他氣到胃疼。

但那又如何?柳賀依舊全須全尾地回來了。

柳賀對待下屬臣僚並非如謝知府那般兇狠嚴厲,但揚州府上下的官員都不敢小瞧了他。

如此夏稅的征收倒是平穩度過,但淋尖踢斛者依舊存在,柳賀懲治了其中幾個最過分者,直到夏稅入了倉,他才有心思專注於其他事情上。

治河之事依舊在進行中,柳賀每月也需抽出時間到堤壩上去看一看。

他也不由感慨,為官果然比讀書忙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