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諸事

兩位閣老並肩而行,一人老成持重,另一人朝氣蓬勃,此般場景叫路過的官員們多看了兩眼。

京中有傳聞說張閣老與柳閣老不太對付,似乎並非如此。

二人走了一段,張四維先停下腳步,對柳賀道:“近日兵部那幾封疏,你可都看了?”

本月唯兵部的奏疏最多,先是要將巡檢司由城內移至城外,以方便緝盜,之後又奏稱薊鎮曹家寨要修築台堡,此系京城邊防,閣臣們亦十分關注。

除此之外,還有武臣考核、公費歲額銀等事務,有遵定例者,也有改新例為舊例者,事務十分繁雜。

柳賀點頭道:“我都看過了,其中最難者,恐怕是高尚忠之奏。”

高尚忠是萬歷五年進士,如今任戶科給事中一職,他奏的是邊餉的問題,北方邊防一向是大明朝的重中之重,據高尚忠之奏,山西、薊鎮、宣府等都有積欠邊糧、冗費繁雜的問題。

張四維笑道:“澤遠是否覺得,入閣之後才知國事艱難?”

柳賀答道:“我初初入閣,怎敵元輔辛勞至今?”

對於這些事,都得內閣商議後給個條陳,之後再報給天子,事實上,六部奏報之事,許多在早年間已經發生過了,只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兵部之事柳賀並不十分精通,張四維和申時行探討時,柳賀便在一旁傾聽,邊事張居正也對他叮囑過,自土木堡之變後,歷代大明天子都十分看重北方邊防,然而邊軍數量眾多,邊餉重,卻依舊有許多問題在。

“邊餉問題由來已久,若非太倉銀還算充足,拆東墻補西墻總能辦到,否則兵卒都要嘩變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若邊鎮不打仗,光是供給兵卒嚼用就要花去許多,若是有了兵事,銀子就如流水一般用出去。

“積重難返啊。”柳賀補充了一句。

“但別的銀子可省,軍費卻一點也省不得。”張四維道,“自一條鞭法施行後,朝廷財稅收上了不少,然而花錢的地方更多,澤遠,你在揚州時便很有辦法,如今既入了內閣,不如再替大明百姓再想一想?”

柳賀沉默了半晌。

他在揚州府的所作所為,朝中恐怕無人比張四維更清楚,對方特意提起這個,不知是真覺得柳賀有辦法,還是僅是試探於他。

張四維說的也不錯,這幾年,大明各地也不是十分太平,就以揚州府為例,洪澇剛過去不久,又突然遭遇了大風,根據當地記載,這是大明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風災,官民屋舍上的瓦都飛了,如臯縣的縣衙都垮了一間屋。

柳賀搞錢的能力張四維還是清楚的,雖他在揚州時將鹽商們狠狠剝下了一層皮,可作為官員本身,能對付商人,能從這些視財如命的商人手上掙到銀子,這就是柳賀的本事。

“元輔著實高估我了。”柳賀笑道,“若有此等法子,我必然第一個跑過去。”

要想掙更多銀子,無非兩個法子,一是自身生產力的提升,二則是自海外積蓄財富。

西方眼下已經在開辟新航路,大明卻仍在海禁中,當然,兩地國情不同,柳賀暫時也無法決定開放海禁一事,即便開了,擁有強勁的海軍和火炮也是極有必要的。

若不跑遠,只是圍著近海的話,往倭國轉一轉倒是很不錯的主意,畢竟日本有著豐富的銀礦資源,這一點著實令他垂涎。

洪武朝時,朝廷收稅以米糧、絹帛等為主,錢、帛為輔,正統以後,米糧開始折色為白銀,自一條鞭法推行以來,各地都以白銀折入太倉,然而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就那麽多,時間久了,銀子自然不夠用。

可惜朱元璋將倭國定為不征之國,否則趁著此時其國內還在打仗,騙些銀子來

花花也不錯。

柳賀心想,若有機會,他定然要試上一試。

張四維與柳賀談了片刻,他談到了銀子,柳賀本以為他會提一提天子如今的開銷問題,可張四維竟閉口不言了。

張居正柄政時,柳賀便知天子尤其能花錢,不管那時是太後借天子的名義伸手,還是天子自身的要求,舉個例子說,光祿寺是供給宮廷飯食的,定額開支是每年二十四萬兩,明初每年只用十二萬兩,正德時則漲至三十六萬兩,嘉靖時更是達到了四十萬兩的總額。

當今天子雖有張居正約束,開銷卻著實不算少。

張居正時時上疏勸誡天子,到了張四維這裏,他自覺首輔之位坐得不如張居正穩,還是多倚仗天子,便不敢多說天子的過失。

柳賀不由有些失望。

他也和其他官員一樣,在慢慢習慣首輔並非張居正這個現實。

不過張四維不願說的話,他還是要說的。

天子一邊自己花得舒暢,一邊用《宗藩條例》控制宗藩的用度,可謂大明朝雙標第一人。

柳賀其實也不願太過得罪天子,但滿朝文武中,願意提醒天子的不過那寥寥幾人而已,他若不為,又有誰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