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們要逼宮嗎?

胡濙看著陳循面如土灰的臉色,無奈至極的說道:“陛下,操之過急了。”

朱祁鈺看著胡濙疑惑的問道:“哦,怎麽講?”

“陛下,當年永樂十九年,群臣是如何把文皇帝逼到墻角的?”胡濙要奏對,自然站了起來,說起了往事。

“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文皇帝率領群臣已經至北衙,這一天是大明正式遷都的第一天。”

“文皇帝召欽天監漏刻博士胡奫令其占蔔,胡奫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在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午時,三大殿會遭到大火焚毀,上天示警。”

“這是試探。”

胡濙說的是欽天監示警,這種示警是風力的源頭,通常由欽天監的天文生、博士進行起頭。

胡濙繼續說道:“文皇帝將其下獄,到了四月初八午時卻未曾著火,這胡奫就自殺了,可是到了午時三刻,這火就燒起來了,三大殿,焚毀了半數。”

“這是經過。”

胡濙並沒有說這場火到底是天火,還是有人縱火,他唯一可以確定這場火真實存在,而且讓文皇帝非常的難堪。

說四月初八午時著火,這老天爺倒是聽話得很。

胡濙繼續說道:“這個時候,文皇帝心裏便有些疑惑,自然是召集群臣,然後這非議逐漸就議論到了遷都之事上,蕭儀大不敬,胡言亂語被誅。”

“但是反而激起了仕林的憤怒,大半官員,國子監四千余名學子跪在了承天門前,文皇帝是又氣又急。”

“這是發力。”

上一次國子監的學子們朝天闕還是上一次。

從欽天監漏刻博士胡奫開始起風,再到國子監學子朝天闕,就把皇帝徹底逼入了墻角。

胡濙滿是感慨的說道:“文皇帝氣急,但是又不能把人全殺了,就好生的給他們送飯,送水,但是跪在承天門外的學子們,可是有骨氣的很。”

“最後還是夏元吉夏忠靖,大明的戶部尚書,出來攬下了這個罪責,說言官應詔令提意見,沒有罪,我們這些皇帝身邊的大臣,有罪責。”

“這是轉折。”

皇帝有錯嗎?

皇帝不能有錯,那只有臣子的錯。

為此夏元吉把蕭儀這名言官被殺的罪責,攬到了自己的未曾勸諫陛下,這件事才算是轉折了。

胡濙笑著說道:“一直到仁宗皇帝的時候,這遷都之事,終於沸沸湯湯,拉開了大幕,收印信改加北衙行在,可惜了,最後也沒做成。”

“這是結果。”

“這才是朝天闕該有的樣子。”

胡濙把話挑明了說,行封駁事,反對陛下的政令,就應該如同永樂十九年反對遷都一樣,慢慢做,一點點的做。

最後把皇帝逼到要麽狂暴殺人失道,要麽妥協認栽。

這才是文官應該有的手段。

像這樣,直接如同大水漫灌一樣,送到皇帝面前一大堆的奏疏,然後儒袍上殿,再安排國子監的學生跟進。

這活兒幹的太糙了。

“陛下,今不如昨,今非昔比,唉。”胡濙看著朝堂上的儒袍文臣,滿是嫌棄的說道。

他們跟楊士奇、王振、王驥、朱祁鎮這類段位比較低的人在一起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做事變得毛毛躁躁,急功近利。

朱祁鈺看著胡濙數落他們沒說話,其實胡濙在忽悠他們。

因為胡濙說過真正的原因。

為什麽景泰年間的文官表現的這麽差勁兒?

其實就是群龍無首,沒有一個拿主意的人。

群體思維是盲動的,也是盲從的,他們並沒有一個能夠像夏元吉、楊士奇、王驥那般,我說這麽做就這麽做的執牛耳者。

因為景泰年間,執牛耳者於謙,站在了陛下這一側。

所以,文臣的種種行為,才會顯得異味十足。

也只有坐到了六部明公這種位置,才會有這種眼界,才知道問題的根由在哪裏?

所以胡濙這種順風倒的人,從來都是倒在陛下這一側,因為胡濙根本看不到他們贏的希望。

胡濙為什麽要在朝堂上說這番話?自然是忽悠他們下次幹的時候,把活兒幹的精細點。

但是無論幹的多麽精細,他們都沒有勝的可能。

“朕去見見他們吧。”朱祁鈺站起身來,向著承天門五鳳樓而去。

承天門城門緊閉,城外全都是國子監的學生,他們群情激奮,他們慷慨激昂。

按照預計,這個時候,身著儒袍上殿的官員,應該已經被廷杖了,激進一點的,應當已經被殺了。

國子監的學子,異常的憤怒,他們聲嘶力竭的喊著什麽,但是是看到皇帝出現在了五鳳樓的城墻之時,他們便安靜了下來,跪下行禮。

朱祁鈺伸出手來,平靜的說道:“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