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馬甲們(第3/4頁)

伽諾像被瞬間擊中一樣,說話都有些不流暢:“我、我可以幫忙……”

伽諾真是太好忽悠了,要是遇到壞人可怎麽辦啊……

席余燼忍不住想。

出於某種不忍再騙的心理,席余燼僅讓伽諾圍觀一下臨時聊天室在說什麽。

臨時聊天室,每個乘客都有一個昵稱,每42宇宙時可變更一次,且42宇宙時將徹底刪除一次聊天記錄。這種私密保障性讓乘客的聊天內容更加放肆。

大家當前話題時不時圍繞著藍星打轉,偶爾一兩個乘客出來諷刺一下藍星,沒有去過黑市的乘客不明所以,更多乘客在觀望。

忽然,一位乘客把自己的聊天記錄放出來。

“和榮格女士聊了聊,他們藍星文明的考古工作做得好細致。原來藍星文明的孤立行星時期是這樣子的。”

聊天記錄裏,乘客似乎在談給《調查員档案》投稿的事。這位乘客注意到榮格的行文措詞十分有特色,詢問是否藍星的特色。

-如果我未理解錯,我相信對死亡的浪漫理解是共性的,但我確實在我的考古工作中,從藍星久遠的文化長河裏,找到了更好詮釋它的一面。所以我非常熱愛工作。

-一面?

-您好,或許不是一面,而是一個鉆石外側跳躍著光點的一個棱面,但那足以讓我小聲驚呼,真美啊,請停一停。

-我還是不能理解

-我們藍星的考古工作已經到了孤立行星時期

-什麽?

-我們發現在那顆行星上,在數千年的時間裏,就繁衍出成千上萬的文學流派。我們必須花費很大力氣區分它們。這也是我的辦公室夥伴一直在努力的事。

-成千上萬?等等,這太讓我驚訝了。榮格女士,我可以把這段聊天記錄向外傳播嗎?不可思議,我第一次和能考古到孤立行星期的文明交流!我實在太激動了。

-沒關系,這很可愛。我可以繼續說明嗎?我找到一種專注於烘托情緒的文學,它用詩意的美學,使人更沉浸於情緒的演變。它受到中世紀很多影響……

-中世紀?

-是歐洲歷史文藝復興前的時期

-歐洲?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指代一個思想文化運動。歐洲是地球一個虛擬界限劃分出來的地域,還有亞洲、美洲,但那不是我的方向了。你如果有興趣,可以詢問我的同事。

-還有這麽多?

-而且很長,我研究的那段文學,只興盛了三百年左右。而整個歷史長河,有更多東西。

-怎麽可能這麽多!

“不可能吧……”

“成千上萬?是個虛詞嗎?”

“有沒有具體例子,如果榮格能寫出和《與克圖爾特同行》不一樣的風格,我就相信。《與克圖爾特同行》也是運用措辭使讀者感受到不同的情緒。難道那什麽哥特也是?”

“不瞞你們說,我真的這麽問了。榮格女士很慷慨地給我看了她的考試文章,《白色蠟燭》。”

《白色蠟燭》描述了一個住在古堡裏的婦人。她在陰沉裏的古堡裏住得並不開心,每日的活動就是在草坪上散步,吃吃豌豆做的三餐。古堡裏的角落總是莫名亮起一支白色蠟燭,火光不大,但是使得古堡煙霧繚繞。婦人都要暈過去了。

婦人總是對白色蠟燭生出一種恐懼,不敢靠近它,只能祈求它快點熄滅。她感覺生活在古堡裏總是止不住心慌,每晚總有大門咿呀的開門聲,野獸般的悶哼聲,滴答的水聲。婦人懷疑是白色蠟燭的詛咒,因為白色蠟燭燃燒這麽久,居然一點都沒變短。

一天她打開抽屜,發現一排排的白色蠟燭像屍體一樣整齊排列。她嚇了一跳,心慌地跑出大門。她很少出門,門外的世界對她來說太過陌生與不安。果然她一出門,就看見一只詭異的黑貓朝她發出淩厲淒慘的叫聲,仿佛一個嬰兒在哭喊。

仿佛某種預兆般,婦人再也忍不下這種生活了。她用盡她的力氣跑回房間,拿出尖銳的大剪刀,哢噠一聲剪斷了白色蠟燭的芯線。白色蠟燭熄滅了。

幾日後,古堡空無一人,路過的街坊則在閑談:“聽說了嗎,前幾日,一個精神分裂的婦人剪斷了她丈夫的喉嚨咧。”

臨時聊天室在誇榮格女士寫得真好。領航巨輪的部分乘客快速看完《白色蠟燭》,和同族拉出緊急會議。它們都是種族裏的精英,擁有更好的文學鑒賞本領。

“雖然都是描寫恐懼,可派別確實截然不同。”

一位參加過黑市的乘客神情凝重地說。

“《與克圖爾克同行》更傾向於對未知的恐懼,這是基於一個冰冷的無情宇宙而存在的。而《白色蠟燭》更加探究人的內心情緒,更關注個體的命運,事情的真相反而是尋常的。它用文字讓我們體會到這些會被忽略的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