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乏人

枹罕羌亂只是一個開始。

隨著天氣的轉暖,隴西各地賊人揭竿而起,攻伐漢民塢堡。

臨洮、襄武、氐道、白石等縣紛紛為賊侵襲,見到大股魏軍便退,借助隴西山勢聲東擊西。

夏侯霸疲於奔命,卻收效甚微。

隴西境內漢民紛紛逃往南安。

賊勢越鬧越兇,屯駐在武都的郭淮都派人來詢問情狀。

這無異於給了夏侯霸一耳光。

二人原本就不合,隴右人盡皆知。

羌人不敢動南安,不敢動安定,更不敢動武都,偏偏盯著隴西,楊崢隱隱感覺到了什麽。

很有可能是俄何燒戈的報復。

但一個俄何燒戈掀不起這麽大的陣仗。

三國鼎立以來,西北異族就是魏蜀爭奪的對象。

如果蜀人摻和進來,就不是夏侯霸能解決的了。

畢竟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自己也不錯。

連忙上了一份竹簡,闡述羌亂背後可能另有勢力支持。

至於是蜀人還是政敵,就不是他敢多嘴的。

此番突襲枹罕,解了隴西西面的危局,南方山地也用不到騎兵,讓楊崢有了一絲休整的機會。

面對越來越猖獗的羌亂,當務之急自然是擴軍。

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

然而讓楊崢沒想到的是,招兵告示貼出之後,響應的根本沒有幾人。

整個隴西羌多漢少,還要靠關中輸血。

羌亂之後,漢民都習慣性的遷徙至更安全的南安和安定去了。

自鄧艾升任南安太守之後,因地制宜,在地形險要處建立塢堡,廣開屯墾,訓練邊民,收服羌眾,讓南安成了隴右諸郡中的樂土,軍民俱豐,人心大定。

後世常誇耀其偷渡陰平滅蜀之功,實則鄧艾最早以屯田淮南之策,受到司馬懿的賞識而被提拔。

夏侯霸雖有其父勇烈之風,但跟鄧艾比,能力和手腕還是差了很多。

如今招不到人,楊崢感覺自己一腳踩進坑裏面了。

原本是想天高皇帝遠,渾水摸魚,累積軍功,再見風使舵,做大做強。

現在第一步就踩空了,沒有人口,就算空有四十米屠龍刀也徒呼奈何啊。

其他留下來的漢民,早早被收容進漢民塢堡中。

而那些塢堡看起來比枹罕城要堅固多了。

城中倒是還有些人,都是些戰爭遺孤,不是女人就是孩子,這幾日與部下們倒是眉來眼去的。

他們倒是快活,整天忙前忙後的,又是幫寡婦們打水,又是劈柴的。

聽說還有幾個特別熱情的主動幫人家暖炕。

這就讓楊崢感覺很尷尬了。

難道真指望他們造娃?

四百多人要生到什麽時候?

生了還要養。

城外塢堡中倒是有人,但他們是漢人在西北的中流砥柱,沒有他們,羌人早就肆無忌憚的平推到枹罕城腳下了。

楊崢動他們,無異於自挖墻腳。

西北漢民本就少。

名聲搞臭了,以後只會更困難。

等了三四天,才招到兩百來人,看起來很多,但其中一大半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還有幾十營養不良的流浪少年。

都是來混口飯吃的。

真正能用的才十幾個人。

這時代青壯也是巨大的資源。

楊崢絕望了,只能暫緩招兵,專注於城外的農事。

帶著士卒平整土地,開鑿水渠,為春耕做好準備。

或許是楊崢的竹簡起到了作用,數次興師動眾勞而無功,夏侯霸也意識到情況不妙,屯兵於洮陽休整,擺出一副要主動出擊羌寨的態勢,總算稍稍遏制了賊人的氣焰。

三月上旬,夏侯霸召楊崢帳前聽用。

楊崢自是不敢怠慢,留下張特與兩百騎防守,自領兩百騎南下會合。

“某已召集羌氐賨諸夷酋首前來會盟,興雲意下如何?”夏侯霸單獨召見楊崢,身邊只帶著司馬李彌。

楊崢受寵若驚,暗忖是自己的竹簡起了作用。

“其若不來,又當如何?”

“來者為吾上賓,不來者,吾提兵討平之,殺一儆百!”夏侯霸眼珠子冒著寒氣。

以隴西的兵力,想完全平定羌亂難度太大。

除非聯合南安、武都、安定三地的魏軍。

但這是雍涼都督或雍涼刺史的權力,夏侯霸還沒到這個級別。

“夷狄畏威而不懷德,既然掀起如此聲勢,恐怕不會前來會盟,就算來了,也只為利,利盡必散,未必是真心。”楊崢實話實說。

忽見李彌目光復雜。

暗忖可能是他的謀劃。

但眼下形勢也顧不了那麽多。

不打疼他們,他們當然不會拿正眼看你。

更何況背後還有勢力支持。

夏侯霸眉頭一皺,沉聲道:“賊酋若果真如此,某必請調長安大軍犁庭掃穴,滅其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