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拖曳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項王怒,欲殺之,為項伯所勸,終未殺漢王家眷。”

馬背上,龐青說著史記中分一杯羹的故事。

“洛水之誓,司馬氏無恥至極,豈會在意區區一司馬孚屍首?”孟觀道。

“如果是司馬懿、司馬師,當然不會在意,但如今的司馬昭一定會在意,忠孝仁義,司馬昭只剩下孝和仁,所以他一直在打造仁孝形象,若連孝都沒有了,司馬昭有何面目立足天下?”楊崢解釋道。

分一杯羹的典故,恰恰說明了貴族還是遵守禮儀道德的。

劉邦一句“吾翁即若翁”,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項羽硬是沒有動手。

司馬孚不是劉邦之父,在士族中有崇高地位,在朝野上下有巨大名望。

司馬昭若是看著司馬孚的屍體還能無動於衷,楊崢就真的佩服他有種。

漢魏以來,以孝治天下。

維系士族傳承的,其實就是這個孝字。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放在後世,司馬昭叫司馬孚叔叔,但在這個時代,司馬昭叫司馬孚叔父!

帶著一個“父”字,意義完全就不同了。

司馬昭若是搶不回司馬孚的屍體,整個士族都會唾棄他。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規則!

司馬懿、司馬師背信棄義,以屠刀立威,夷人三族,殺伐過重。

到了司馬昭,這條路就不能這麽走了。

必須妥協,以換取士族的支持。

司馬昭若真的無動於衷,楊崢就當著十幾萬中軍的面,將屍體挫骨揚灰!

他不心寒,他的手下和士族也會心寒!

“哈哈,司馬昭真是蠢,隨便尋一具屍體也能蒙混過關!”劉珩咧著嘴大笑。

兵兇戰危的,楊崢不可能真帶著一具屍體出征幾個月……

好在這個時代不缺死屍,劉珩在野地裏隨便尋來一具,穿上華服,掛在旗杆上。

真正司馬孚屍首,早已經被扔到野地裏喂了狼。

當初楊崢也想保留下來,但這東西帶著不吉利,保存也困難,沒過半月就臭了,只能隨手扔在荒野中。

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馬昭不信也得信。

“君侯,敵軍動了,正在架設浮橋!”斥候飛奔來報。

龐青、孟觀、劉珩眼神全都熱了起來。

司馬昭不動,楊崢一絲機會都沒有。

動了,才有機會。

十幾萬大軍,不可能如臂指使,總會露出破綻!

“正好!某的狼牙大棒早已饑渴難耐!”劉珩脖子又紅了起來,直往臉上竄。

“急什麽?敵怒而興兵,還不是決戰之時!”楊崢保持著清醒。

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但也會一定程度增加敵人戰力。

司馬昭憤怒,但陳泰、陳騫這些人一定保持著理智。

五萬騎兵對十六萬堂堂正正的步軍,正面決戰,五萬騎兵仍是機會不大。

這也是司馬昭敢打這一仗的原因所在。

十六萬大軍,武剛車、騎兵、弓弩、長矛大陣,完全沒有懼怕楊崢五萬騎兵的道理。

事實上,此時決戰,對司馬昭而言仍是有利的。

即便兩敗俱傷,楊崢在戰略上依舊是敗了。

所以要麽不打,要麽一戰定乾坤!

“繼續拖!”楊崢望了望陰雲密布的天空。

這場大雪也醞釀了不少時日,孟觀說就在三日之內。

“唯!”眾將領命。

曠野之上,武剛車在前,弩兵矛手在後,左右兩翼各一支三四千人的騎兵,魏軍猶如黑色的潮水,洶湧而來,掩蓋了大地原本的蒼白顏色。

仿佛一把巨大的鐮刀橫亙在關中大地上,鐮刀的刀鋒朝著北面。

武剛車如墻而進,無數支長矛豎起,中軍士卒在朔風中堅如磐石。

凜冽的殺氣,已經壓住了寒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即便是你死我亡的敵人,楊崢卻依舊佩服士卒們的勇敢和堅韌!

華夏土地上從來不缺勇敢的人。

這種氣勢,這種氣魄,令人心生敬意。

陳泰的統兵水平不需要懷疑,趁怒而來,陣勢卻絲毫不亂。

十幾萬大軍有條不紊。

反而是涼州軍有幾百羌騎、胡騎因為軍紀散漫,退走不及,被成倅的騎兵咬住,淹沒在黑色的潮水之中。

蒙虓、文鴦、劉珩數次請戰,都被楊崢拒絕了。

“繼續退,繼續拖!”

五萬騎兵緩緩向北撤退,十余萬大軍在後追。

只要中軍停下,楊崢就令劉珩領著千余騎兵舉著屍體前去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