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邀約(第3/4頁)

白鴛倏地怔住,只見火光映亮燈紙的刹那,春花爛漫的山水畫中,竟出現了兩個小人兒的影子,前一人裙袂飄飛,乃是個秀美姑娘,後一人英武挺拔,雙臂合擡,竟是個吹塤的公子,二人一前一後,待燈盞轉動起來,便似公子在追著姑娘吹塤一般。

白鴛驚得說不出話,秦纓也驀然直了身子,呆了一瞬後,她驟然嘆笑出來,“謝星闌,他竟有如此巧思——”

怕被秦璋發現,謝星闌作畫便算了,竟在燈紙上做了手腳,秦纓近前細看,這才發現,是用紙刻出二人小像貼在燈內,待燈芯點亮,那不透光處顯現的暗影便是人像,比明明白白畫上去要隱匿的多,而相較她畫的小人兒,這燈上的人樣可謂精細,秦纓傾身細看,甚至能看到她的發髻上簪著玉蘭發簪。

秦纓笑意越來越盛,只因謝星闌這巧思在無聲處,若她並未將燈盞帶回,那便進庫房再難見天日,而只有她帶回來點亮,才能發現燈上秘密。

秦纓心腔砰動難止,幸而未曾錯過。

元正日至初七皆是休沐日,但如今雪災吃緊,謝星闌手中又有案子,秦纓相信,他絕不可能歇至初七,而她初二出城,初四歸來,或許案子便有了進展。

此念一定,她一門心思陪著秦璋過年,並未在初一日跑去衙門相見,初二天色剛大亮,便隨著秦璋出城去擺道場。

秦璋修道多年,多是為解心中愧責與追憶亡妻之苦,從前的秦纓只覺祭祀道場枯燥,從未隨他去過道觀,今日有她作陪,秦璋心境大好。

但一出城,父女二人神色皆凝重下來。

城外災民大營雖已初步建成,但仍有不少災民未得入營,過年忙碌,世家們的粥棚也撤了不少,她們剩余幾家的粥棚之前,依舊排著極長的隊伍,放眼望去,莫不是面黑肌瘦、衣衫襤褸之人。

馬車裏,秦璋想起一事來,“陛下龍體欠安,是因為那兩首童謠而起?”

秦纓微微頷首,“陛下說那童謠皆是忤逆亂國之言,直被氣暈了,如今在讓謝大人查童謠的源頭,只是如今還無確定消息。”

頓了頓,秦纓問道:“您有何懷疑嗎?”

秦璋道:“無緣無故的,不會忽然起兩首如此意有所指的童謠,古時確有歌謠農諺亂國的傳說,但那些傳言,不過是後人加以演繹而來,所謂天意亂國,無外乎皆是人為,先亂了人心,才會令亂國的新主有天命所歸,名正言順之感。”

秦纓擰眉,“您是說,是有人故意散播童謠,想要亂國?會否是南詔人?南詔人謀害趙永繁還不夠,還想進一步擾亂民心。”

秦璋緩緩點頭,“不排除此般可能,但,也可能是大周自己人。”

秦纓心頭一跳,若說周人亂國,按原文來算,六年之後,鄭氏在發現貞元帝並無意立李琨為儲君之後,便會起兵謀反,難道是鄭氏?!

秦纓唇角緊抿,“若說亂國,也得有籌碼,不能只靠歌謠蠱惑人,如今的大周,能與陛下抗衡之人有幾個?”

秦璋眯眸:“那便只有太後了。”

但話音落定,他又微微搖頭,“但太後當不至於如此,陛下對二皇子也算看重,便是為了二皇子爭,也還不到魚死網破之時。”

秦璋說完,又奇怪道:“陛下當政多年,算得上勤政愛民,亦可算胸懷韜略一代賢主,但他竟會因兩首歌謠氣得病倒?”

秦璋似乎難以想通,秦纓道:“許是在位久了,也想要天命所歸之名吧。”

秦璋搖頭,“罷了,看看最後查出了什麽吧。”

秦纓也不再多言,馬車一路向西南行,兩個時辰之後,方到了秦璋常駐修道的青雲觀,道場已定好,吉時在傍晚時分,秦纓齋戒沐浴,陪著秦璋一同奉香貢茶,又侍立在旁聽著道長們唱念做打,只等四更時分才歇下。

翌日親抄祭文、表文數張,法事仍從傍晚開始,至三更天歇下。

連著兩日道場,頗耗費心神,秦纓都覺疲乏,更莫要說秦璋,但秦璋毫無半點懈怠,初四秦纓晨起時,他已開始與真人談經,秦纓知曉,自去用素齋,剛從齋院出來,卻老遠看到一位貴夫人進了道觀正殿。

秦纓有些驚訝,因那貴夫人不是別人,正是杜子勤的母親袁氏,她本也要往正殿去,便沿著廊道慢慢踱步,還未走到門口,先聽見殿內道長之聲。

“……陰者撥度亡魂、照徹幽暗、使罪魂苦魄,隨慧光接引,皈依正道,陽者消災度厄、安神卻禍、制魄除邪①,您既是為亡者超度,只需供一盞燈便可……”

秦纓秀眉微揚,等走到殿門口,袁氏的侍婢先看到了她,忙行禮道:“拜見雲陽縣主。”

袁氏轉過身來,福了福身道:“縣主是來進香?”

秦纓搖頭,“我父親在此修道,常來觀中,我們此番來了三日,是為我母親和兄長做新歲道場,夫人今日來此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