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滿朝文武的反應,辛知自請外放 黎糧回村,黎小蘭心有所屬

盛鴻的這個賞罰結果, 滿朝文武都覺得太誇張了,就連七皇子也覺得史總督這是遭了無妄之災。

史總督太倒黴了,也太無辜了。

蝗災這種事情誰能預料?

而且古往今來解決蝗災的辦法就那麽幾樣。

不, 準確來說,沒有解決蝗災的辦法,當蝗災真的來臨,人類的掙紮根本無濟於事,不值一提。

人類只能受著, 任由蝗災肆虐。

所以這場蝗災怎麽能怪到史總督頭上?

史總督盡力了呀。

他又不是啥都沒幹。

怎麽追究起史總督的責任了?

現在直接將人從三省總督降為一府的知府,還罰了五萬兩銀子, 這落差, 說句實話,有些恐怖了。

史總督個人的心情,旁人能想象的到, 顏面掃地, 羞憤難當,若地上有縫隙, 史總督肯定會鉆進去。

但史總督的心情不是重點。

重點是盛鴻這道聖旨透露出來的信號。

因為大盛疆域遼闊,所以在整個大盛範圍內,每年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天災, 不是東邊有洪澇就是西邊有幹旱, 不是北邊有蝗災就是那邊有泥石流。

反正每年總會出點兒事情。

按照盛鴻此次的賞罰, 那今後人人自危啊。

誰治下若是發生了天災,那就自求多福吧, 哪怕盡力救災了, 也有可能會被追責。

今後誰還能睡的安穩?

人人都得燒香拜佛, 祈求老天爺保佑自己治下風調雨順百姓安寧。

此前盛鴻將消息捂的嚴實, 只有盛鈞黎蕎以及吏部尚書盧良懋知道此事,現在聖旨公布,余下的幾位大學士先是找了盧良懋,詢問聖上為何會有此重罰。

其實盧良懋也是一頭霧水,他雖是吏部尚書,但大盛官員的升降調任一直牢牢握在盛鈞盛鴻父子倆手中,盛鴻告訴他此事時是告知,不是與他商議。

他當時也覺得這懲罰有些重了,因為史總督平日裏的表現還行,此次蝗災也盡了力。

但盛鴻就是要下此決定,他能怎麽辦?

他只能乖乖聽令。

幾位大學士聽得盧良懋這一番解釋,猶豫兩天,忍住了求見盛鴻的沖動。

罷了,盛鈞在位之時,這大盛就是盛家的一言堂。

後來盛鴻繼位,出現了如英國公、彭家這樣的刺頭,但將這兩個刺頭收拾了之後,連帶廢了兩位皇子,文武百官以及一大幫勛貴哪裏還敢和盛鴻對著幹。

就算是一些張狂的,也都收斂了起來,夾著尾巴做人。

既然盛鴻有此旨意,那肯定有盛鴻的道理。

幾位大學士顧慮多,沒有求見盛鴻,但七皇子和四皇子都去找了盛鴻。

這是不是太過了?

他們也不是為史總督求情,他們只是覺得若是這個口子一開,那今後大盛的官員日日都要陷入恐懼之中。

人力終有窮,人類在天災跟前太被動了,這樣的重罰實在是不妥當。

這麽一來,盛鴻仁君、明君的名聲要大大的受影響。

面對著兩個兒子的疑惑,盛鴻心平氣和的與他們解釋。

他此次就是要殺雞儆猴,好讓天下官員今後都兢兢業業的給他守護一方安寧。

況且,史總督此次的確不如俞知府做的好,此前俞知府募捐禦寒物資,史總督就口頭過問了幾句,沒付出什麽實際行動。

此次滅蝗,俞知府自掏腰包設下獎金刺激百姓滅蝗,史總督卻是下令號召全體官員百姓一起捕捉蝗蟲。

兩相對比,史總督憑什麽繼續占據總督之位?

真以為一個月幾千兩銀子的俸祿是好拿的?

拿了他的血汗錢,那就主動、積極的給百姓辦事,給他守護大盛的江山,而不是事到臨頭了追著天災的屁股跑。

史總督此次被罰,一點兒都不冤枉。

他怎麽不去罰明總督?

人家明總督接到蝗災的消息,立馬研究蝗蟲大軍的路線,然後從首府趕往大澤府。

其實明總督的行為是有些冒險的,因為明總督很可能會撲空,蝗蟲大軍完全不可控,路線也沒有什麽規律可言。

但收到消息之後,明總督還是千裏迢迢趕往了原河省和東山省的邊界。

明總督寧肯白跑一趟,也不願意坐在首府焦急的、被動的等待消息。

若史總督跟明總督一樣,接到蝗災的消息之後,立馬趕赴災區,積極組織百姓救災,而不是坐在總督府發布一道道的命令,那他何至於將這位三省總督的臉面給丟到地上摩擦?

史總督被降職,這是史總督自己找的!

還有,他此次又不是只罰人不賞人,幹嘛只記著史總督不看看俞知府?

除了俞知府,還有田知府以及好幾位地方知縣,這些人將來都是要升官的。

怎麽不看看這些人的飛升啊?

他也表揚了明總督,賞了明總督三個月俸祿——這種品級的大官,他也只能賞金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