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壯膽

◎他寫信給衛三,隱隱暗示他不要答應,在龍城府過自己的安穩日子就好。◎

衛三嘛。

能說之前他們衛家覺得海上兇險, 不讓他三哥去掙這個功勞了嗎?

衛景平心虛地笑道:“這個……要不我替你去問問江大人。”

陳四禹迷茫地摸了下頭:“別……不用。”人家江揚什麽身份,帶不帶誰來輪不到他指手畫腳, 哪好意思去問這個。

衛景平:“等一切安排好了, 我和你們一道坐船去海上瞧瞧。”去看看什麽情況。

陳四禹愕了愕:“衛四哥……”

“你們這次出海,”衛景平耐心地說道:“過於倉促了,不僅沒有祭祀海神,連遇到翻船時的救生工具都沒帶, 真是魯莽啊……還記得咱們上林縣玩過的水秋千嗎?”

“他們跳進水裏後坐在水面上, 靠的是什麽來著?”

陳四禹眼睛一亮:“記得, 屁股底下墊的是半扇葫蘆。”

衛景平:“我向這裏的漁民打聽過了, 他們出海的時候, 船艙裏都會帶葫蘆的,這裏叫做渡水腰舟。”

所謂的渡水腰舟, 就是古人在江海中行船時所用的救生工具,《詩經》中的那句“匏(pao)有苦葉, 濟有深涉”, 說的就是葫蘆曬幹之後可以涉水的意思, 一般是把兩個葫蘆各綁在繩子一端, 用的時候系在腰間,依靠葫蘆的浮力把人拖在水中, 起到救生的作用。

“還有一種浮環,”他繼續說道:“是用蘆葦、羽毛和軟質木料編織成一個圓環,卡在人的腋下,人就能浮在水中不沉下去。”

但是制作浮環的材料容易被海水侵蝕腐爛,不好保存, 所以漁民用的救生工具多半還是渡水腰舟葫蘆。

“是了是了, ”陳四禹激動地道:“怪不得去找我們的漁船上擱著好幾對栓在一起的葫蘆, 原來是做這個用的。”

衛景平:“航海有很多講究和技巧的,咱們慢慢學習起來就是了。”

陳四禹霎時信心滿滿:“衛四哥,叫你這麽一說,我不怕了。”

衛景平笑了笑,沒說話,他心道:你這才走了多遠啊,十裏地不到,這話留著以後再說吧。

當夜二更初。

衛景平在燈下看書,他手執的是一本《島夷志略》,是元代汪大淵根據兩次海上冒險所寫的日記,與明代的大航海家鄭和不同,鄭和是朝廷行為,下西洋的時候帶的船隊成千上百艘,可帶的物資非常充分,加上隨行的強大武力護衛,無論走到哪裏,沒有人敢劫他的船。而汪大淵則不一樣,他航海是個人愛好,書中記錄他從泉州動身後,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印度半島,然後沿著非洲東岸一路南下,海上航行長大五年的時間,積累了各種航海經驗,這些都很有借鑒意義。

他邊看邊坐記錄,到了三更末才起身去漱口:“五月,明日一早去請江大人和謝大人來見我。”

說完,他又換了明代的士子黃衷根據他遊歷南海的經歷寫下的類似詞典的《海語》,耳之所聞,眼之所見,水手舵工之語,都被他記下,其中多為海洋各種出沒於海洋的生物。

衛五月:“大人,您今晚這麽晚睡,明日清晨不補覺嗎?”

還要一早請人過來商量事情,真是太辛勞了。

衛景平:“不了,以前在京城什麽時辰叫我起床,明日就什麽時辰。”

如今市舶司的官吏都遣到太倉府來了,難免人多眼雜起來,他可不想某些逮誰咬誰的人給他扣一頂“怠惰公務”的帽子,送到禦史台彈劾他。

先前在龍城府象峰書院讀書時,陸譫曾教導他:人在仕途中,須得“以慎為鍵。①”,說的就是你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多謹慎都不為過,衛景平無時無刻不記著這句話,生怕被人揪住了小辮子,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栽跟頭。

衛五月:“是。”

次日清晨,等江揚和謝映到了,三人對坐,衛景平拿出《島夷志略》、《海語》等書,想推薦給這二人讀一讀,卻見他們也都掏出了同樣的書籍:“哎呀,下官昨日連夜尋了書來看……”

衛景平大笑:“二位大人有心了。”

他們交流了會兒讀書心得,而後衛景平說道:“江大人,這些經驗咱們照搬來用,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還是要去當地的漁民家中坐一坐,向他們請教一些經驗的。”

江、謝齊聲道:“下官正有此意。”

經歷一次武進士貿然出海之後,以江揚為首的市舶司現在別提多如臨深淵了。

謝映:“衛大人說的,即使眼下造不出大船,沒有大船可用,也該盡快將渡水腰舟還有一些到了海上應急的物資備起來。”

“嗯,謝大人說的極是,”衛景平道:“等備齊了,咱們祭個海,本官親自登船出海試試。”

一來看看海上的情況,二來給武進士們壯個膽,不過想來不會走出去太遠,十公裏開外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