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收復二州 獨自領兵

王景、韓令坤、羅幼度以及此次作戰的先鋒將張建雄走在雜亂的戰場上。

羅幼度看著身旁兵卒收拾著淩亂的戰場。

此番雖未親臨戰陣,卻給了他別樣的感觸。

這兩軍交鋒,還得以實力為上。

軍隊的自身素質戰鬥力,鬥志士氣才是真正左右戰局的存在。

不管王景、韓令坤在這之前埋下了多少伏筆,周兵以近乎碾壓式的戰鬥力一戰破四寨,才是取勝的關鍵。

這也是歷代兵家同時推崇治軍的道理。

軍隊強,戰術計謀才打的開。

軍隊弱,縱然有天大的機會,也未必把握得住。

“一個時辰,連破四寨。不過半日,已將韓繼勛逼入絕境。聽說張將軍在沖殺時,手中長槊不慎折斷,空手奪取敵槍續戰,殺敵五十余人,真有大唐虎將尉遲敬德之氣概。”

羅幼度毫不吝嗇溢美之詞的誇贊張建雄。

身為監軍,他的贊賞是很有份量的。

依照不成文的規矩,監軍會將自己在軍中的見聞寫一封戰報上繳樞密院。以防止主帥賞罰不明,侵占功績。

戰後封賞除了參考主將寫的功勞簿,也會參考羅幼度這個監軍的戰報。

這封戰報的價值並不亞於功勞簿,是將官晉升的主要參照物。

上官的態度往往是下官的方向,張建雄本與羅幼度並無交集,可隨著羅幼度跟王景、韓令坤關系愈發密切,張建雄這類隸屬於他們的將官自然也不會,更不敢擺著一副高冷的模樣。

羅幼度最擅長畫大餅,他也不與張建雄他們深交,只是交談時誇贊幾句,透露自己的戰報會給他們露臉的機會,要他們好好表現。

這誰會跟自己的功績與未來過不去?

不用羅幼度主動出擊,他們自己會貼上來。

張建雄聽羅幼度將自己與偶像相比,更笑得合不攏嘴,高聲道:“謝羅都監誇贊!”

羅幼度笑而不語,他知張建雄是朔州鄯陽人,與尉遲敬德同鄉。

古人對於家鄉有著很深的情感,對於家鄉的英雄多有崇拜之心。

他不提呂布、關張更不說秦瓊,而說尉遲敬德。

果然更有奇效。

此戰大勝,王景心情愉悅,眉飛色舞道:“韓繼勛給我們逼到了一個山旮旯裏,正在負隅頑抗。威武城因趙季劄臨陣脫逃,亂作一團,為我軍占據。還逮住了韓繼勛的侄兒韓猛,正押著他去勸降韓繼勛。”

“終於可以給上面一個交代了,讓老弟扛著樞密院這麽久,總算沒有辜負老弟的信任。”

羅幼度毫不猶豫的道:“我對王老哥的本事,那是深信不疑。對了,王老哥可讓韓猛將趙季劄逃往成都的情況告之韓繼勛,這樣一來,韓繼勛只有投降一路了。”

韓繼勛、趙季劄鬧得這個地步,他們彼此只能有一個能活。

必需要有一人為失敗背鍋。

趙季劄跑的那麽快,未必就是怕了他們周兵,更多的是怕韓繼勛。

韓繼勛真要逃回了威武城,所幹第一件事大概率是會砍了趙季劄,將鍋甩給他,指責他胡亂指揮,然後才守城。

但現在趙季劄跑了,而且跑回了成都。用屁股想都知道,趙季劄一定會在孟昶面前告狀甩鍋。

韓繼勛作為外臣,本就不如趙季劄得寵,讓他先一步告狀,韓繼勛縱然有命逃過他們的堵截,也過不了戰敗的制裁。

除了投降,無路可走。

換做以往,王景或是不從,或是要聽緣由。

現在王景毫不思索的便安排了下去。

這得知趙季劄逃回了成都,韓繼勛也懂得了自己的處境,選擇了投降。

同時亦主動的提出勸降鳳州刺史王萬迪。

這改頭換面,為新主立功,以證明自己的價值,韓繼勛比誰都要積極。

鳳州的軍事力量本不足以抵抗周軍,王萬迪也知自己的兒子娶了韓繼勛的女兒。如今韓繼勛投降,自己即便困守孤城,也不會再受孟昶信任。

何況郭榮與孟昶之間有可比性?

王萬迪幾乎沒有多余的考慮,擇木而棲,歸降大周。

秦州、鳳州幾乎同時收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遠在成都的孟昶終於開始慌了,總算做出了正確的應對方式,派遣大將李廷圭、高彥儔分別支援成州、階州。

李廷圭、高彥儔是蜀中新晉大將,遠非韓繼勛可比的。

鳳州鎮地處秦嶺南坡,位於安河與嘉陵江交匯處。東有鳳凰山,相傳遠古有鳳凰翺翔於此而得名。

在三國時期,這裏叫做武都郡,諸葛亮建興七年北伐時,攻取武都、陰平二郡。鳳州便屬於武都郡裏的一個要塞。

而余下周軍未攻伐的成州、階州恰是三國時期的陰平郡。

只要拿下成州、階州,後周與後蜀的疆界,便如三國時期,曹魏在蜀漢布置的防線一般了。